做家事的5大意義
家事對大人來說似乎只是苦差事,不過,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不僅是為父母分憂解勞,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喔!
1. 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事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像是折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是運用到大肌肉。
2. 培養責任感
做家事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讓他為家中盡一份心力,從中可培養責任感,因為家事就是家中每個份子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一起使用空間,自然有責任參與整理、打掃。
3. 增加自信心
蔡菁菁表示,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bobo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1件事,從中獲得自信心。擁有自信的孩子,較不怕面對挫折且勇於探索,對於未來的學習頗有助益。
4. 學習解決問題
剛開始學習做家事,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媽咪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咪也可一步一步的帶領他,透過模仿媽咪的動作完成家事,也可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做得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5. 練習分類配對與收納 家事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的摺在一起。此外,將衣、襪、裙、褲等衣物根據屬性,放進不同抽屜,還能讓孩子學習物品的收納與管理。
成熟度足夠即可開始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只要bobo聽得懂指令,動作上也具一定的成熟度,不妨就開始讓bobo練習做家事。王秋月表示,依發展常模來看,1歲半左右就能拿湯匙吃飯,也已經聽得懂大人的話語,就讓孩子練習一些需要小肌肉動作的家事,像是把自己的小襪子放在櫃子。王秋月更提醒父母,要隨時留意孩子的動作發展進度,只要他的能力達到了,就應該提供機會練習,而這些機會就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讚美要具體
幼教專家總說,要多鼓勵、讚美孩子,但蔡菁菁表示,讚美也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知道他好在哪裡,例如孩子擦桌子,不要只是籠統的說:「哇!你好棒喔!」不妨跟孩子說:「你擦得好仔細、好認真喔!」像這樣的讚美方式能讓bobo了解他是哪裡做得好。另外,在與孩子一起做完家事後,不妨和他坐下來喝杯水、吃點心,並告訴他:「辛苦了,乾乾淨淨的看起來好舒服喔!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讓孩子了解做家事不是為了討媽媽歡心,而是享受做完家事的成就感。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
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 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
一 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
二 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三 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餵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 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 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把自 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 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 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 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 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幹就行了●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 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 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如何教養高年級的孩子我在當母親時才了解,我只知道我母親是疼惜,但她忘了疼惜不代表教養。
有本事影響是緣分,沒辦法至少要求溝通品質,親子溝通重點在於關係品質是樹根其次為個人成長及問題解決。
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
有用卻難做到的身教
1. 凡事 以身作則
2. 我要你們…讓孩子知道什麼叫好(努力方向; 不要說你不要…
3. 讚美正向
親子溝通四個象限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1、過度照顧︰
2、過度安排︰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4、只關心學業(只寫作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5、用【買】來滿足孩子︰
6、完美主義︰ 不能90要100
7、害怕輸在起跑點︰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啟動孩子防衛機制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正向的言語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我以前不行,你現在一定要..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還記得出生那一刻嗎?
父母反省表格
孩子的負面行為 | 大人的反省 | 最壞可能 |
愛吃醋 | 處理不當 | 轉移需求 |
喜新厭舊 | 給的頻繁 | 奢侈 |
自私 | 處理不當 | 人際關係差 |
有心機 | 嚴格管教後的心理遊戲 | 人際關係差 |
|
|
|
嬌生慣養指數測驗&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1/3)
嬌生慣養指數測驗 你的孩子「自我」有多大?
以下每題若答「是」,各得一分。
1. 孩子都自己起床,從不要你叫。
2. 孩子每天起床整理好床舖,才出門。
3. 你做什麼菜,孩子就吃什麼,不挑三揀四。
4. 孩子除了負責自己房間的整潔,還洗全家的碗、廁所和衣服。
5. 除非發高燒,否則你絕不允許孩子請病假。
6. 除非交通十分不便,時間又晚,否則你不接送孩子。
7. 孩子上班上學很少遲到。
8. 孩子一定會幫你拎大包小包。
9. 孩子出門,跟誰去、去哪裡、去做什麼,你都知道,而且回家從不超過規定的時間。
10. 不論對方貴賤長幼,孩子待人都禮貌友善。
解答 請將分數加總:
8-10分:你的孩子是個自律、勤勉的人,必能成事。
6-8分:你的孩子品性良好,大致沒問題。
4-6分:你的孩子還算可以,如果能再把自我縮小一些會更好。
[第一句]“笨蛋,沒用的東西。”
一句簡單的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麽就是不聽話。”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 沈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賊”的帽子扣不得
[第七句]“你又做錯了,真笨!”
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給孩子傳遞什麽樣的信息
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 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麽就不如別人!”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
表達關愛,一次就夠了;一直講,是希望孩子聽你的。而這招,已經完全無效。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
青少年了解父母的心,那父母就要學習用好的方式,坦誠的讓孩子知道你的狀況。父母只要能坦承,青少年其實還是很愛父母、很能包容父母的。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
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孩子說好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你不要在遠遠的地方,隔空喊話嘮叨不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明確要求關機,用行動取代嘮叨。(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因此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要引用更多客觀的事實資訊,而不是「我是你老媽(或老爸),所以要聽我的……」。(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父母不做什麼也自然發生的後果叫做「自然的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有用,那不勞你多說,孩子自然會改。你就讓這個自然後果去教他,比你直接管他有用得多。這時,同理他的感受就好
問題是有些事情經不起自然後果,例如吸毒。這時就必須運用剛剛提到的「善用事實資訊」,讓他了解為什麼要規範。譬如說孩子晚歸、跟朋友出去,如果不讓家長明確知道跟哪些人去哪些地方做什麼等,家長就不能答應。換言之,如果違背這個規範,下次可能某些自由就要被限制,這叫做「合理的後果」。
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
1. 有求必應---都是世界欠他的。
2. 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 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
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 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 毫不限制他的食物---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 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麻木不仁
8. 當他的搖錢樹--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
9. 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 永遠站在他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 我就是拿他沒辦法---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 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以上擷錄文章請至子文老師部落格---身教 家庭教育 或直接向老師索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