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把孩子放对地方


2011-01-13
作者:洪兰(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文章来源:教总《孩子》双月刊 第102期
过去"怎么做都无效"的观念已经使牠放弃尝试,选择坐以待毙了……
一个妈妈忧心忡忡的问说,她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吃完午饭就往外冲,是全班冲得最快的一个,但是不爱写字做功课,该怎么办?我说小一的孩子吃完饭不往外冲,父母才要担心。
我们的大脑是演化出来让我们打猎采集的祖先求生存的,不是做功课的,演化学家认为人能发展出文字这个"非自然"的沟通工具,是个奇迹,能够快速地阅读它,更是奇迹的奇迹。
文字的发明才五千年,在演化的历史上太短了,短到连眨眼的工夫都不够,因此无法登录在基因上,因此,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不是每个孩子都会阅读,有一种学习障碍叫"失读症"(dyslexia),全球约有6%的人口有此毛病,他们的IQ正常,就是不能阅读。
别让大脑习得无助感
如果不是先天设定,那么为什么大脑又会阅读呢?因为大脑有可塑性,可以一直不停的因外界的需求而改变内在神经回路的连接。
"学习"在神经学上的定义是"神经回路的改变与强化"。人类为了把经验传承下去,也为了突破口语传递的时空限制,发明了文字。文字发明了以后,大脑把原来做别的事情的神经元调来处理新发明的符号,这个理论叫做"神经元回收再用"理论(neuronal recycling),所以大脑中有语言中心,但是没有阅读中心,因为它是调兵借将凑合起来用的杂牌军,大脑中并无专门给它的位置。
孩子爱往外面跑是正常,因为我们祖先每天至少走十二公里去觅食,而孩子坐不住也是正常,因为我们的祖先很少坐下来,他们必须不停觅食才能喂饱肚子。人是到了一万年前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安定下来的,所以父母不必太担忧,孩子在小的时候爱探索、爱游戏都对他好,他是在学习出社会以后的生存技能,如察颜观色、人际关系等等。
不过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都是害怕孩子少学了什么,所以《大脑当家》的作者麦迪纳(John Medina)最近写了一本书,叫《Brain Rules for Baby》,教父母怎样才能教养出聪明快乐的孩子。
书中一再说不必花大钱去买像Baby Einstein那种计算机"益智"游戏(这游戏现已下架,因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它并不能增加孩子的IQ,广告所言不实,迪斯耐公司虽然很气,也只好下架退钱),也不必送潜能开发班,他就他的专业(他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工程系发展分子生物学教授)来告诉父母孩子的成长要顺其自然,大脑还未成熟,强迫孩子去做他能力还未到之事,对孩子是伤害。
伤害在哪里呢?在学习态度。
孩子因自己不能控制的外力因素(如手还拿不稳笔,写字会写出格;智力还未开,听不懂老师讲的东西)而一直受挫时,会因失败的经验最后变成"习得的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一只没有主控权而无辜被电击的狗,换到新环境可以自主时,仍然趴在电板上接受电击,过去"怎么做都无效"的观念已经使牠放弃尝试,选择坐以待毙了。所以他说父母过高的期待、持续性的愤怒和失望对孩子是"toxic"(有毒的),这个毒会伤害孩子大脑的发育,并导出青少年忧郁症。
信心可以补强短处
我曾经看过一个父亲很得意得把他两岁的儿子叫出来背乘法口诀,孩子背得很顺,爸爸脸上有光,期待我们称赞,但是因为我不认为两岁会懂"乘"的意义(尤其我在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曾见到一个脑伤病人可以背乘法口诀,却不能做简单的加减,因为背和计算是不同的神经回路),所以我就从皮包中拿出巧克力糖说:"你背得很好,这两颗糖给你,你想不想要多两倍的糖?"
孩子兴奋地点头,我问:"那你要几颗?"
他一脸茫然,爸爸的脸马上就阴沉下来了。我其实不是故意找麻烦,而是我很不喜欢父母把孩子当作跟别人比赛的工具,好像孩子好就是他的成功。
在二十一世纪,任何领域有特长都能出头,有一句话非常的好,"没有什么叫天才,把孩子放对地方,使他能力可以发展出来,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有天赋的能力,不要截长补短、每天嫌他不好的地方,要鼓励他发展长处,等长处发展好了,有了信心,短处自然会被带上来。
孩子是上天的福赐,不是竞争的工具。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