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婚姻的一個數學概念

婚姻的成功
 取決於兩點:
一、找個好人。

二、自己做一個好人。
「如果這兩條沒有做到呢?」
那就變成4條了
一、容忍,幫助,幫助不好仍然容忍。
 二、使容忍變成一種習慣。
三、在習慣中養成傻瓜的品性。
 四、做傻瓜,並永遠做下去。
如果 
4條做不到,你又想有一個穩固的婚姻,那你就得做到 以下16
一、不同時發脾氣。
 二、除非有緊急事件,否則不要大聲吼叫。
三、爭執時讓對方贏。
 四、當天的爭執當天化解。
五、爭吵後回娘家或外出的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
 六、批評時話要出於愛。
七、隨時準備認錯道歉。
 八、謠言傳來時把它當成玩笑。
九、每月給對方一晚自由的時間。
 十、不要帶著氣上床。
十一、他或她回家時,你一定要在家。
 十二、對方不讓你打擾時,堅持不去打擾。
十三、電話鈴響時讓對方去接。
十四、口袋有多少錢要隨時報帳。
十五、堅持消滅沒有錢的日子。
 十六、給你父母的錢一定要比給對方父母的錢少。
如果大家對這16條感到失望的話,那你  只有做好下面的256條了,總之,兩個人相處的理論是一 個幾何級數理論,它總是在前面那個數字的基礎上進行  二次方。」
愛一個人,要瞭解,也要開解;要道歉,也要道謝;要
 認錯,也要改錯;要體貼,也要體諒;要接受,而不是
 忍受;是寬容,而不是縱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
 慰問,而不是質問;是傾訴,而不是控訴;是難忘,而
 不是遺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是為對方默
 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
 費;可以隨時牽手,但不要隨便分手!
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夫妻同到老……只要嫁得好,不必
 嫁的早,幸福甜到老。

做家事 考驗生活能力激發學習動機

棄台大 七年級生返七股養蚵 
生活中學習 是我們比較快將能力轉嫁到孩子身上的方式
一個賢慧的媽媽 與一個只會埋頭唸書的孩子 基本上是不會有交集的

北一女薛皓薰:土石流研究逼近博士論文

文.丁筱晶

天下雜誌第460期「她的生活幾乎都在做實驗!」就讀北一女高一數理資優班的薛皓薰的媽媽這樣形容, 從小五開始,就做一系列跟防治土石流有關的科展與研究,薛皓薰得獎無數的背後是對科學一股「玩」的拼勁。

遇到目前就讀北一女高一數理資優班的薛皓薰,才知道原來高一生的生活可以如此忙碌。
心之無障礙心之無障礙
先不去想辦不辦得到,最重要是勇於嘗試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剛忙完國樂團的比賽,回家又忙著寫作業、做小組報告到凌晨,留著一頭長直髮,穿著北一女綠制服的薛皓薰,就像一般正常的高中生,忙功課,也忙社團。
然而,薛皓薰的生活卻有一點跟其他高中生不同。
週末,往往是高中生補習的黃金時段。但薛皓薰的週末,卻固定到台大土木系劉格非教授的研究室,跟教授討論目前進行實驗狀況。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
早在國中時,她為了做實驗,週末還通車到台中中興大學,回到家通常都晚上十點了。
「她的生活幾乎都在做實驗!」本身就是永和國小自然科老師的薛媽媽直說。 
白天上課、晚上補習,週末還忙著做實驗,難道不辛苦?「不會啊,因為這也是在玩!」薛皓薰大大的笑容,給了個意料外的答案。
那麼,她「玩」的究竟是什麼?
大興村災難激發研究動機
翻開二○一○年台灣國際科展得獎名錄,薛皓薰的作品「透水式攔砂壩的設計準則」,為二○○三年就引進台灣,但僅有一座的透水閘門,設計出在不同土壤結構下的模型。
這個橫跨地質與工程的作品,讓當時才國三的她,超越其他國內外高中的參賽者,拿下地球科學組的一等獎,更代表台灣參加第四十三屆香港聯校科展。
這個亮眼的成果,以及研究產生的原因,並不是靈光一現。
事實上,從小五開始,薛皓薰就開始做了一系列跟防治土石流有關的科展與研究。從土石流預警器、各種壩體的攔阻效益,到設計透水式攔砂壩,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土石流的交通預警系統。
在過去五屆科展的基底上,薛皓薰研究層層深入。這龐大、耐力賽般的實驗歷程,全源自薛皓薰小學時回花蓮老家,目睹了光復鄉大興村遺跡。
大興村在○一年,被桃芝颱風引發的土石流滅村,造成二十人死亡,災難現場令她印象深刻。從小五起,薛皓薰和科展隊員就在永和國小搭起木板架的溝渠,對土石流展開漫長研究。
他們將砂、土、石以一定比例混合、加水至飽和,模擬出最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坡度。他們還細部區分不同土體容易造成土石流的程度,並設計出七種警報器。
心之無障礙心之無障礙
先不去想辦不辦得到,最重要是勇於嘗試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這個第一次參加全國科展的作品,一舉拿下自然科第二名。
小六的時候,他們用竹籤、積木、冰棒棍、油土、木頭製做了人字壩、梳子壩、格子壩、封閉式壩體、通過式壩體等七、八種壩體,測試哪種攔砂、貯砂率最好。
同學戲稱「科展人」
然而,升上國中後,薛皓薰卻少了一起做科展的伙伴。她說,實驗常要用假日來做,特別像是暑假,幾乎天天都要整理實驗數據,但同學假日多半都要補習、讀書。
少了同伴,並沒有減少她繼續研究的興致。有次全家到溪頭森林區度假,薛皓薰發現目前台灣唯一一座,利用讓土石脫水而失去失去動力的透水柵,讓她非常好奇。
但由於這種水柵資料少,而且防治功能還有待改良,尚未在台灣普及。為了了解,她打電話到水土保持局請教工程師,輾轉透過介紹,前後跟著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段錦浩教授,及台大土木系的劉格非教授做實驗。
耗時一年多,她最後透過增加「篩分土石裝置」,改良了透水柵的功效,也讓她抱回台灣國際科展一等獎。
被同學戲稱「科展人」,保送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的薛皓薰,其實對生物也情有獨鍾。談起養過的蟑螂、螞蟻、毛毛蟲,還有她認為「很可愛、很好摸」的馬陸,一臉興奮。未來想繼續走基礎科學研究的她,考慮走生物或地質。
「當然會持續做科展!」被問到未來,薛皓薰不假思索地說。她正進行的新研究,還是關於土石流,著重在土石流來臨前的交通預警系統。劉格非教授甚至調侃她的研究,「整理整理都可以寫博士論文了」。
做了五屆科展,薛皓薰的熱情沒有絲毫減退,反而在持續加溫中。

魔術師 劉謙: 魔術與科學都從神秘開始

文.馬岳琳

天下雜誌第460期一個好的科學家不是每天只會讀書而已,實際上現在的科學,在幾百年前都可說是魔術。

對許多華人而言,講到魔術師,從前想到的是曾把自由女神像變不見的美國魔術師大衛.考伯菲(David Copperfield),現在腦中會浮現的名字則是劉謙。
勇敢,走自己的路勇敢,走自己的路
堅持夢想的過來人,教你找到生命座標
打造將才基因打造將才基因
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
十二歲那一年,劉謙參加一項台灣青少年魔術競賽,曾由考伯菲手中拿下最大獎。如今三十四歲的他,已是國際魔術界最高榮譽梅林獎「世界魔術傑出貢獻獎」得主。不但連續兩年受邀在中國的春節晚會表演,更是第一位踏上美國拉斯維加斯、好萊塢,在魔術界表演聖地「魔術城堡」演出的華人魔術師。
科學的奧妙與魔術的奇幻曾同時吸引著劉謙,但因為特別喜愛「表演」,所以劉謙走上了職業魔術師的路。他從小愛看科普書、喜歡胡思亂想,身為家中獨生子,為了自得其樂,經常照著科普書上的內容細細研究實驗。又因為自尊心強,所以一旦決定成為魔術師,除了心理學、物理、化學、光學、色彩學等魔術專業,還拚了命的念語文、出國比賽、做國際交流、學行銷規劃。「因為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我無法認同與接受我自己,」好強的劉謙說。
高中念的是自然組,卻因為重考當年認識了一位日本魔術師,想和對方做更進一步交流,因此轉念東吳日文系。劉謙說,如果不是因為認識這個日本魔術師,他會選讀的應該是服裝設計。
劉謙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魔術,是如何從薄薄的液晶電視裡,毫無遮掩的直接爬出來。「從來沒人做過,我已經想兩年了,如果成功,效果應該會非常震撼吧,」劉謙笑著說。
在他還沒想出如何把自己變得比貞子還神奇前,先來聽聽魔術大師為什麼從科學實驗裡愛上魔術。以下是專訪摘要。
我小時候很愛逛書店,像《牛頓》、《哥白尼21》之類的科學雜誌和叢書,裡面就有科學實驗,比如用檸檬汁在紙上寫字,用火烤乾了後字就會浮現出來,原來酸性物質遇熱會變成茶色,這些都是我最喜歡搞的東西。家裡訂的科普雜誌裡的科學實驗,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就像魔術一樣有趣。
實際上現在的科學,在幾百年前都可以說是魔術。
勇敢,走自己的路勇敢,走自己的路
堅持夢想的過來人,教你找到生命座標
打造將才基因打造將才基因
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
因為魔術從十七世紀開始流傳到民間,法國近代有一位魔術師叫Robert Houdin,他是一位鐘錶師傅的兒子,對機械的東西非常了解,同時也專精物理和化學。他把在那時還不普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應用在他的魔術表演裡,成為當時很轟動的一件事。
他是第一個把魔術帶入現代化的人,同時也是把魔術帶到劇場、人們開始買票看魔術表演的人。還不普及的科學原理,對一般人來講就是魔術,覺得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魔術師心裡就知道,只要是還沒普及的科學,就是可以當成魔術表演的項目。
科學的第一步一定是想像力
科學與魔術一直是息息相關的,比方說「想像力」。一個好的科學家不是每天只會讀書而已,因為真正偉大的科學,一定是現在還沒有普及的東西。如果人沒有想像力,無法想像人會飛,也就沒有飛機的發明,所以任何科學的第一步,一定是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The most beautiful experience is mystery。」人類體驗到最美麗的事情,就是「神祕」,他也是先從最神祕的世界開始想像,最後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這就是真正科學的精神,也是魔術與科學相通的地方:都是從神祕開始。
不過,科學家是為了造福人群,魔術師是為了娛樂大眾,這是根本上不一樣的地方。這個世界有很多娛樂大眾的方式,音樂、繪畫、藝術等,但魔術的方式比較特別,它是用一種「體驗神祕」的方式來娛樂大眾。
魔術就是把人的心帶回童年
從古至今,人們總喜歡看科幻電影、恐怖小說,而人會喜歡看電影,就是因為可以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內,體驗到另一種世界、另一種人生。而魔術是比電影還真實的一種超現實體驗,因為你不用透過螢幕,它是在你眼前活生生的發生,提供一種身歷其境的超現實體驗。魔術師的工作就是把人再帶回嬰兒時期的好奇心,當你面對眼前的事情不理解時,其實你的心境就跟回到童年是差不多的,這是為什麼魔術一直都會受到歡迎,因為他將你的心情帶回童年。
傳統觀念上,魔術師的社會地位並不高,但我從小自尊心強,受不了被人家看不起,原本也沒想過會做這一行,因為喜歡歸喜歡,我把它當成興趣,但大學畢業後,我發現好像沒什麼比這個更適合我。我的父母非常放任我去選擇我的人生道路,我很感激他們。一旦決定要做這行之後,就決定要做到好,所以我就想了很多方式與計劃。
勇敢,走自己的路勇敢,走自己的路
堅持夢想的過來人,教你找到生命座標
打造將才基因打造將才基因
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
其實這個行業也沒什麼了不起,但我就是想憑自己的力量做到了不起,所以一開始我就決定出國參加很多比賽,增加個人經歷。我非常注重國際化的交流,因為如果你要做的事情跟別人一樣的話,得到的結果也不會跟別人差太多,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些別人沒在做的事。我大量收集國外原文資料、影像資料,跟國外一些頂尖的魔術師都保持連繫與交流,這是當時台灣魔術師比較少做到的。
我跟同行不一樣的地方
很多人以為魔術只是手指上的技巧,其實不是這樣。魔術是一種表演,表演是綜合的,除了物理、化學、光學、色彩學、服裝道具設計,魔術的中心精神就是心理學,你掌握觀眾的心理,就能把魔術的效果傳達出去。
語文也是一種國際表演所需的能力,此外,我還努力充實自己行銷、商業上的專業知識,我想這是我與其它同行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我的魔術靈感來自於周遭環境,日常生活中只要看到的東西,都可以去想像它跟魔術的連結、如何變化。像是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一大樓,就會想,如果一○一彎成九十度,大家會不會嚇一跳呢。我很喜歡看電影,也廣泛閱讀,逛美術館、博物館,做創作的人都差不多吧。
發明新魔術的方法
我個人發明新魔術的習慣,是先給自己一個目標,看想做到什麼事情,再去想怎麼達成,有的幾年想不出來,有的可能下一秒就想出來了。對魔術來講,任何事都有可能,這就跟科學是一樣的,先從想像、憧憬開始,然後設定目標去達到它。愛迪生如果不想像打開燈就會亮的話,怎麼會有燈泡發明?一定是先想像的。
年輕人喜歡看我變魔術,因為魔術不用讓你枯燥的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它在表演中讓你不知不覺的就去探索這些基本原理。像是魔術有非常多光學原理,最常應用的就是玻璃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計算,當你要設計魔術時,你就自然得了解。
我想不管做哪一行都一樣,重點是讓自己的知識廣泛一點,目標無分大小,只要做得好,就是讓自己發光了,無論是不是站在舞台上

摘去標準答案的緊箍咒

文.洪蘭

天下雜誌第436期兩位美國學者花了六年的時間,歸納全球三千名科學家的特點,發現是「好奇」與「好問」;然而,這兩樣特質,正是所有孩子與生具備的,但為什麼最後成為科學家的人少之又少?

許多人恐懼科學,覺得它很深奧,其實科學就是生活的態度。
如何提升學習效果?如何提升學習效果?
資訊爆炸,如何孩子學習有最佳效果?
大腦的主張大腦的主張
什麼使洪蘭對教育如此熱情執著?
「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如此而已」,我們一出生就在做發展心理學家說嬰兒是「天生的科學家」,因為嬰兒眼睛一張開就不停地在探索環境,他們觀察,尋找可能的解釋,檢驗這個解釋的成立,再做進一步的觀察:嬰兒常重複做同一動作,如把湯匙丟到地上,當發出「噹」的聲音時,他就高興的笑,因為他知道他的假設對了──硬的東西掉到地上會發出聲音,軟的玩具熊丟下去就不會。世界就是他們的實驗室,我們的祖先若沒有這種能力是活不到今天的。
好奇好問 人人都是科學家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長大後,會失去這個本能呢?兩位美國研究者問了這個問題,他們花了六年的時光,找出了全世界三千名科學家的特點,結果發現第一個特點是他們會把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概念連在一起;第二是他們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一直問「假如…會怎麼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直到自己完全明白為止,他們會親身去探索和體驗事情的上限和下限。研究者下結論說「強烈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好問(inquisitiveness)」區分了科學家和非科學家。
我們看到四、五歲幼稚園的孩子每天問:「他為什麼要哭呢?」,「貓為什麼要吃老鼠呢?」,「花為什麼會開呢?」,但是進小學後,他們就不問了,因為他們很快就了解老師在意的是標準答案,多問只會自討苦吃;到了高中,幾乎沒有學生開口了,每天考試都考不完了,哪裡還有時間去想為什麼,背下來應付完就是了。畢業出了社會進入公司後,小職員只能唯命是從,多問會被炒魷魚,何況早已習慣不去問為什麼了。
這是很可悲的現象,一個活潑有創意的孩子經過我們教育系統的「千錘百鍊」後,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不可燃人」(企業把人才分成三種,最上等為「自燃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己就可燃燒的人;中間的為「可燃人」,接近火就會燃燒;最下層為「不可然人」,靠近火也不會燃燒)。因此,要回復孩子天生科學家的本性要先除去標準答案這個緊箍咒,然後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再推廣閱讀使他有背景知識,能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最後他就能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了。
科學家的搖籃:自然與書本
所以科學思維的觀察力、形成假設的能力和驗證下結論的能力是循序而進的,缺一不可,我們的祖先有很好的觀察力,知道「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但是當時沒有足夠的大腦和演化知識,不知道大腦的資源是有限的,大腦存在主要的目的是使有機體生存下去。
如何提升學習效果?如何提升學習效果?
資訊爆炸,如何孩子學習有最佳效果?
大腦的主張大腦的主張
什麼使洪蘭對教育如此熱情執著?
當一個新的刺激進來時,大腦會馬上去注意它,一旦發現它不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大腦便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可能會害我們、有危險性的新刺激,對熟悉的就不再處理,所以我們就不再覺得它臭了。因此,一個好的科學家必須兼備好奇和好問兩個條件,我們要讓孩子常常去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最是變化無窮的,孩子很快會發現天地萬物時時都在改變,仔細比較今天和昨天看到的,觀察力就出來了。
形成假設的能力比較困難,因為它需要邏輯推理和背景知識。最早發現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是伽利略,他用自製的望遠鏡看到月球上的黑影是一點一點的褪去,因此假設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是像地球一樣有山有谷的,陰影的面積會因太陽高度而縮減。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證實了他的假設。
所以伽利略是先有觀察,看到月球表面陰影一點一點的褪去,再從生活的經驗中知道,太陽昇起時,物體的影子是慢慢褪去,直到日正當中,影子完全褪去,因此他做出月球不是平的假設,三百年後,太空人證實了他的假設。
影子的知識可以從生活上實際觀察到,也可從書中得到,因此閱讀很重要,閱讀使科學家不必親自去做每一個實驗而得到那個知識。別人窮一生之力做的實驗結果,我們只要花幾個星期把它讀進來,這個知識就是我們的,我們就站在他的肩膀上看的比他更遠了,科學要進步,知識沒有傳承是不可能的。當然,歸納的能力是畫龍點睛,結論下的不對則前功盡棄。
科學教育無他,去除孩子頭上標準答案的緊箍咒,恢復他好奇和好問的本能,歸真返璞,科學家就出現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棄台大 七年級生返七股養蚵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