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吳佑佑 文字整理=高惠琳 389期張老師月刊
這真是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孩子;一個希望被看見、希望被關心,也代表著她的情感部分是需要被照顧、被填補的孩子。
父母的離異和再婚,生活上的主要照顧者換了人,跟外婆和阿姨同住,就孩子的感覺,好像自己是被父母親所遺棄的孩子。外婆和阿姨承擔且提供個案身體的照顧,但又要如何彌補父母的缺席?孩子心理的需求又要怎麼辦?看來她就得自己想方法了。
就這孩子人際互動上,我們可以從幾方面去探討:
她數次約了網友見面卻又爽約,想要交朋友,在約定之後卻又不敢前往,她畢竟還是個孩子,對網路交友有所期待但還是擔心害怕的。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上,學習的低成就常帶給孩子失去自信,也會擔心無法得到其他孩子的認同。因此,在與同年齡的孩子們相處上,她便藉由 「怪異」、「不討喜」的搗蛋行為,或是「吹牛」的方式,來達成引起大家注意,甚至崇拜/不被瞧不起的目標,或是成為團體中的「大姐大」。或許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缺乏自信及良好的社交技巧,可能是她相當大的一個問題;相同地,與異性的相處,也是個案需要學習的技巧之一。
要處理這孩子的問題,我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去考量或進行:
一、先去瞭解她。這樣的孩子絕對是比較適合先進行個別輔導。直接讓個案參與團體輔導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個案一方面不易與輔導老師建立關係,另一方面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是需要花時間學習的。
至於和她談什麼?或許不是要跟她講可以或不可以去喜歡異性老師、可不可以接近男同學,而是要先瞭解個案喜歡的原因(釐清是因為對爸爸的想望?還是對異性的好奇?……)。從想要「瞭解」她的角度去進行,而不是抱持著要去「改變」她的想法;透過這樣的認知釐清和溝通,順便可以帶著她在同伴中找出自己的角色。
二、協助她的功課。國小階段的孩子,功課不好、學習落後,絕對是重要的,因為這往往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際關係。功課好,孩子也可能會有人際互動的困難;但基本上功課不好的孩子,往往較易出現交友上的困難,有可能造成人緣不好。這時,如果她/他想要得到同伴們的認同和喜歡,就必須做出一些比較特別的行為;所以,假使可以讓這孩子在學習上的能力被滿足,很可能就可以同時解決掉一些相關聯的問題。
三、生理問題。看這孩子的某些行為,身為精神醫師的我不得不懷疑她可能有情緒障礙問題(過動,或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有躁鬱傾向(突然出現誇大、亢奮、欲望強等症狀)。如果真是這樣,我還是建議,適度的用藥會比去約束或規勸她,比較能產生有效的幫助。
當孩子有問題時,往往我們都希望家人可以主動站出來幫助、處理,但當這方不肯動作時,學校老師還是最容易接觸到孩子的人,也是孩子的希望。主動地對孩子提出幫助,或許孩子的改變能夠影響家人,也能得到家人善意的回應,一起共同為孩子努力。
標籤
老師碎碎念
(84)
生命教育
(67)
班級經營
(44)
身教 家庭教育
(44)
食譜
(41)
輔導研習
(38)
育兒保健
(29)
小孩子的戰爭
(26)
三十而立
(25)
多元教育
(22)
台灣西遊記
(15)
巴哈伊
(13)
名言佳句
(11)
兩性教育
(9)
好書
(8)
偶像典範
(6)
生態課
(6)
網路文章
(6)
閱讀推動
(6)
讀書技巧
(5)
game
(4)
八月美食
(4)
美術觀點
(4)
親師答客問
(4)
四月美食
(3)
我的夢
(3)
東遊記
(3)
食品添加
(3)
二月美食
(2)
生活智慧
(2)
四十不惑
(1)
國外
(1)
專案申請
(1)
教師福利
(1)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悟
作者:台中縣大元國小 邱志忠校長
看起來筆劃很簡單、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是可以如此的深遠,這個字,就是「悟」。
「悟」者,吾心也,也就是自己的心。其實,做任何事,不論品質的好壞、成效的隱顯,本就存乎一心。市面上看到各式各樣的「假」~「釀假酒」、「打假球」、「做假帳」、「持假學歷」…都和自己那顆原本善美的心,是背道而馳的。人云:「教育是良心的事業…」,做任何事,其實也都是良心事業。少了良心,我們大概也別指望,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在教育上,也更不必談上「建樹立人」。
「悟」,是一種反省的能力。不論在教學上、行政工作上、領導統御上,都要隨時反省:有沒有改進的空間?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有沒有更有創意、又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一個能夠隨時自我反省、調整步調的老師,一定可以跟上時代的脈動;一個能夠自我反省、掌握同仁意向的行政人員,一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行政運作方式的調整,找出最好的解決途徑。這種省悟與察覺的能力,個人覺得在現今教育的環境中,是相當重要的。許多事情的發生與演變,能夠「洞燭機先」,在事情發生前先做好預防工作(例如校園安全事件),絕對比事後的亡羊補牢要來得好,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對的少,這就是「先知先覺」與「後知後覺」的不同。當然,要練就這些功夫,也絕非一朝一夕,但只要隨時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就像下棋一樣,棋子還在手上時,多想幾步,做好沙盤推演,再走下一步棋,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有所悟。學理上的「蝴蝶效應」、「破窗效應」,都一再地告訴我們:「一隻南美洲蝴蝶翅膀的揮動,可以變成北美洲的風暴;窗子上的一個小破洞,可能導致整片玻璃的損壞」,換做比較通俗的用語,就是:「小事不處理,累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事」,這種例子在校園中屢見不鮮。例如「孩子喜歡在走廊上奔跑」,日後可能衍生跌倒、學生互撞的情形;「班級經營不佳」,會衍生學習沒有成效、同儕感情不睦、甚至產生校園霸凌事件…因此,防微杜漸是校園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悟」字,就是核心的精神。一位教育伙伴,如能隨時反省、因時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規,雖不見得樣樣都可以先知先覺,但至少可以做到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要強上太多太多。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比別人先跑一步」,最後的結果會大大不同。例如:同學之間難免發生爭吵,甚至發生「你打我、我打你」的事件,敏感度最高的老師,是在處理事情之後,就主動打電話告知家長,事發的原委與全部處理的經過,一來讓家長放心,二來免得學生回家再轉述一次,可能真相就被矇蔽了。稍有敏感度的老師,是在聯絡簿上告知;完全沒敏感度的老師,是讓學生回家轉述,最後可能演變成「兩造學生已經沒事,但雙方家長卻不肯善罷甘休」的情況,您說:先跑一步,有多麼重要!再舉一例:學生如果受傷、生病緊急送醫,學校(或導師)第一時間處理後,如果能在當晚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家長的感覺,會像全國電子的廣告詞一樣~「就甘心ㄝ」;但是,如果學校在一週後打電話,家長可能火氣早就上來了,會認為學校「不聞不問」,同樣是打電話,但錯過了黃金時間,效果就大大不同,「早跑一步」的效果就自不言喻了。
看起來筆劃很簡單、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是可以如此的深遠,這個字,就是「悟」。
「悟」者,吾心也,也就是自己的心。其實,做任何事,不論品質的好壞、成效的隱顯,本就存乎一心。市面上看到各式各樣的「假」~「釀假酒」、「打假球」、「做假帳」、「持假學歷」…都和自己那顆原本善美的心,是背道而馳的。人云:「教育是良心的事業…」,做任何事,其實也都是良心事業。少了良心,我們大概也別指望,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在教育上,也更不必談上「建樹立人」。
「悟」,是一種反省的能力。不論在教學上、行政工作上、領導統御上,都要隨時反省:有沒有改進的空間?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有沒有更有創意、又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一個能夠隨時自我反省、調整步調的老師,一定可以跟上時代的脈動;一個能夠自我反省、掌握同仁意向的行政人員,一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行政運作方式的調整,找出最好的解決途徑。這種省悟與察覺的能力,個人覺得在現今教育的環境中,是相當重要的。許多事情的發生與演變,能夠「洞燭機先」,在事情發生前先做好預防工作(例如校園安全事件),絕對比事後的亡羊補牢要來得好,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對的少,這就是「先知先覺」與「後知後覺」的不同。當然,要練就這些功夫,也絕非一朝一夕,但只要隨時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就像下棋一樣,棋子還在手上時,多想幾步,做好沙盤推演,再走下一步棋,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有所悟。學理上的「蝴蝶效應」、「破窗效應」,都一再地告訴我們:「一隻南美洲蝴蝶翅膀的揮動,可以變成北美洲的風暴;窗子上的一個小破洞,可能導致整片玻璃的損壞」,換做比較通俗的用語,就是:「小事不處理,累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事」,這種例子在校園中屢見不鮮。例如「孩子喜歡在走廊上奔跑」,日後可能衍生跌倒、學生互撞的情形;「班級經營不佳」,會衍生學習沒有成效、同儕感情不睦、甚至產生校園霸凌事件…因此,防微杜漸是校園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悟」字,就是核心的精神。一位教育伙伴,如能隨時反省、因時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規,雖不見得樣樣都可以先知先覺,但至少可以做到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要強上太多太多。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比別人先跑一步」,最後的結果會大大不同。例如:同學之間難免發生爭吵,甚至發生「你打我、我打你」的事件,敏感度最高的老師,是在處理事情之後,就主動打電話告知家長,事發的原委與全部處理的經過,一來讓家長放心,二來免得學生回家再轉述一次,可能真相就被矇蔽了。稍有敏感度的老師,是在聯絡簿上告知;完全沒敏感度的老師,是讓學生回家轉述,最後可能演變成「兩造學生已經沒事,但雙方家長卻不肯善罷甘休」的情況,您說:先跑一步,有多麼重要!再舉一例:學生如果受傷、生病緊急送醫,學校(或導師)第一時間處理後,如果能在當晚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家長的感覺,會像全國電子的廣告詞一樣~「就甘心ㄝ」;但是,如果學校在一週後打電話,家長可能火氣早就上來了,會認為學校「不聞不問」,同樣是打電話,但錯過了黃金時間,效果就大大不同,「早跑一步」的效果就自不言喻了。
演唱與創作,帶出郭惠恩的心靈視界
「分享,對我來說就是生命的意義,也是藝術帶給我的力量。」——郭惠恩
文=石芳瑜 389期張老師月刊
如何想像一個六歲失明,四十年後又突然全身癱瘓的人,能夠走過苦難?
如今,她就站在我們面前,聲音洪亮、笑聲開朗,而且眼神有光。
人們總會說,疾病使人堅強,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不過,當你見到郭惠恩,你會看見先天的爽朗和後天的磨難,如何在她身上打造出動人的光芒。
沒來由地看不見了
故事要從民國57年聖誕節過後說起。當時聰明、漂亮、剛上小學的惠恩,從學校回到家,走路突然東倒西歪,拿出課本寫功課時,卻翻不到要寫的那一頁。詭異到了極點的行為讓郭媽媽無法理解,問了惠恩好多問題,剛開始她還耐心回答,到後來被問煩了,終於大哭:「我看不見了!」
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幾乎震垮了甜蜜的家庭,接連在醫院的檢查報告都是:「雙目失明,毫無光感。」
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後來,當時的榮總眼科林主任跟郭爸爸說:「如果你們做家長的有本事,就把小孩送去日本,接受腦神經外科手術,也許能有一線希望。」
聽到這句話,郭爸爸開始想辦法。他透過教會力量,並且親自告訴周聯華牧師這件事,而消息也傳到了蔣夫人那邊。最後,透過蔣夫人的祕書、教會婦女團等種種力量,惠恩和媽媽終於踏上日本求醫之旅。在還沒開放觀光的當時,這幾乎是一趟破天荒的醫療個案。
經過日本醫療團隊的手術,惠恩拆開了臉上的紗布,第一句話就是:「前面有一個東西好亮,好亮,好討厭,快把它拿走。」
不過,這並不代表郭惠恩看得見了,她只是恢復微弱的光感,以及大約一公尺以內的模糊視線,是處於半盲的狀態。
喜樂參半的習樂之路
由於視力問題,惠恩求學之路不再是一帆風順。小學及國中階段,出於自尊心和好勝心,惠恩堅持就讀正常學校,但成績自然不如從前。
然而老天卻給她另一個禮物——音樂天分。惠恩有付天生的好歌喉,是得自父母的遺傳。當時許多教會的弟兄姐妹得知惠恩的情形,便勸郭媽媽一定要讓惠恩學有一技之長。這些話,媽媽一直銘記在心;於是從日本返台時,媽媽便把省下的錢,買了一臺直立式鋼琴,帶回台灣。之後,惠恩、臨恩姐妹倆便踏上嚴格的學琴之路,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由於惠恩視譜困難,媽媽可說是想盡辦法,從刻印章、印大譜表……直到想到用錄音的方式。後來,惠恩參加了國立藝專為特殊才藝殘障學生舉辦的入學考試,並且如願地考進了夢寐以求的音樂科聲樂組。
可惜進入藝專並不是美好音樂生涯的開始。當時任教的老師無法針對惠恩這樣的盲生給予特別的教法與寬容,而「聽寫」和「合唱」都嚴重考驗著惠恩的視力。最後,惠恩因課業完全跟不上,飽受打擊下,告別不快樂的求學生涯。回憶當年,惠恩說自己最不快樂的,大概只有那段日子,自信受到打擊,而且看不到未來。
回到家裡,惠恩幫媽媽創立的「宣聖幼稚園」做事。一開始只是幫忙廚房的工作,隨著幼稚園經營的穩定與用心,惠恩從工作中得到無比的樂趣和成就感,並且開始幫媽媽設計校外教學活動。同時間,許多教會、團體,甚至學校等演唱邀約,也都在這時期展開。
離開校園的惠恩,終於找回自信。民國69年到71年間,惠恩和妹妹臨恩在台灣各大軍事院校連開了一系列的音樂會,多采多姿的豐富生活就此展開。
永不放棄的熱情與堅持
因為眼睛,父母對惠恩格外的縱容與呵護,後來卻引來弟弟的不滿。為了減少家庭衝突,惠恩選擇搬出去住。這當然又引起一場小革命,卻也可以看出惠恩獨立、堅強及追求尊嚴的個性。
爾後,惠恩開始獨立生活,直到全家移民美國,她還能和母親在紐約地鐵站附近經營小吃店。天性樂觀開朗的她常在店裡大聲唱歌,以至於開店第一年的情人節,不知收到多少氣球、巧克力和玫瑰花呢!
學音樂之外,惠恩還有件奇妙的事:學畫。「一個弱視者如何畫畫?」這事起因於她在一次餐會上認識了現代畫派大師蕭勤,後來兩人成為無所不聊的好朋友。當時,惠恩在青年公園附近的住家牆上有些破損,希望找個東西遮掩一下。她說出了尺寸,結果蕭勤回說:「你想拿我的畫去糊牆壁?要畫,妳自己畫吧!」
「我可以畫嗎?」這麼有限的視力可能拿畫筆畫畫嗎?沒想到惠恩卻因此一頭栽入畫畫的世界。由於視力有限,惠恩的畫都非常「大器」,卻也都有安排、感情、思想。當她第一次拿畫給蕭勤看時,蕭老師的評語是:「如果妳能畫出這樣的畫,就繼續畫下去吧。」
對惠恩來說,畫畫帶給她的快樂是:「為所欲為的空間。」對一個視力有限的人,這也許正是她最大的渴望。
戲劇性的打擊,再次降臨
藝術帶給惠恩人生的目標和快樂,而她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辦一場繪畫及獨唱聯合展演會,讓聽不到的人看見她的色彩、看不見的人聽到她的歌聲。
然而,97年,惠恩正為活動全力動員的時候,最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她被送進急診室,原因是前一天整天沒有尿意,過了兩天,下半身就癱瘓了;接著,右半身全癱瘓。醫生宣布,如果神經麻痺持續擴散,兩三小時後便會到了肺和心臟,性命也將不保。
所幸在這緊急時刻,醫師施打的類固醇產生效果,神經麻痺的現象被控制住了。
命是保住,人卻癱瘓。原來,惠恩得的是「多發性硬化症」,這是一種罕見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也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
醫生認為,惠恩四十二年前眼睛失明是「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次發作,這次全身癱瘓則是第二次,未來還可能有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人生如此多災多難,會不會怨天?篤信基督的郭惠恩搖搖頭:「我其實是被愛包圍著長大的人。」六歲失明時,父母的付出和寬容,讓她來不及埋怨。她還說:「想想,老天的安排是很奇妙的,如果第一次發病是全身癱瘓,我一定沒有勇氣活下去,而六歲時失明造成的不便,和這次重癱比起來,實在是輕微多了。」「生命既然已經搶回來了,那就想辦法好好地活下去吧!」
於是,即使四肢不能活動、大小便不能自我控制,惠恩依然樂觀以對,並且感謝所有幫助她的醫護、復健人員。
每天的復健,讓惠恩從全身癱瘓到可以拄著拐杖行走,其中之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她在電話裡告訴妹妹臨恩:「妳相不相信,我現在可以把一條腿扳到另一條腿上放著,不會掉下去喔。」對平常人來說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卻讓惠恩講得得意洋洋,也讓妹妹紅了眼眶。
生命中最大的分享
眼前,她最大的目標,就是籌備7月10日舉行的「展演會」。她期望那天可以不靠拐杖走上臺。
惠恩說:「我的展演會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我有多會畫畫,而是讓大家知道,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畫畫,並且從中得到無比的快樂。我還要唱歌,因為我喜歡唱歌,更喜歡看到別人聽我唱歌時的那分感動。分享,對我來說就是生命的意義,也是藝術帶給我的力量。」
訪問結束後,惠恩應邀即興唱了首聖歌「我知誰掌管明天」:
我不知道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隱暗。我不為將來而憂慮,因我知主所應許……。
惠恩的心靈世界,就這麼暖暖地流過在場每個人的心頭。
文=石芳瑜 389期張老師月刊
如何想像一個六歲失明,四十年後又突然全身癱瘓的人,能夠走過苦難?
如今,她就站在我們面前,聲音洪亮、笑聲開朗,而且眼神有光。
人們總會說,疾病使人堅強,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不過,當你見到郭惠恩,你會看見先天的爽朗和後天的磨難,如何在她身上打造出動人的光芒。
沒來由地看不見了
故事要從民國57年聖誕節過後說起。當時聰明、漂亮、剛上小學的惠恩,從學校回到家,走路突然東倒西歪,拿出課本寫功課時,卻翻不到要寫的那一頁。詭異到了極點的行為讓郭媽媽無法理解,問了惠恩好多問題,剛開始她還耐心回答,到後來被問煩了,終於大哭:「我看不見了!」
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幾乎震垮了甜蜜的家庭,接連在醫院的檢查報告都是:「雙目失明,毫無光感。」
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後來,當時的榮總眼科林主任跟郭爸爸說:「如果你們做家長的有本事,就把小孩送去日本,接受腦神經外科手術,也許能有一線希望。」
聽到這句話,郭爸爸開始想辦法。他透過教會力量,並且親自告訴周聯華牧師這件事,而消息也傳到了蔣夫人那邊。最後,透過蔣夫人的祕書、教會婦女團等種種力量,惠恩和媽媽終於踏上日本求醫之旅。在還沒開放觀光的當時,這幾乎是一趟破天荒的醫療個案。
經過日本醫療團隊的手術,惠恩拆開了臉上的紗布,第一句話就是:「前面有一個東西好亮,好亮,好討厭,快把它拿走。」
不過,這並不代表郭惠恩看得見了,她只是恢復微弱的光感,以及大約一公尺以內的模糊視線,是處於半盲的狀態。
喜樂參半的習樂之路
由於視力問題,惠恩求學之路不再是一帆風順。小學及國中階段,出於自尊心和好勝心,惠恩堅持就讀正常學校,但成績自然不如從前。
然而老天卻給她另一個禮物——音樂天分。惠恩有付天生的好歌喉,是得自父母的遺傳。當時許多教會的弟兄姐妹得知惠恩的情形,便勸郭媽媽一定要讓惠恩學有一技之長。這些話,媽媽一直銘記在心;於是從日本返台時,媽媽便把省下的錢,買了一臺直立式鋼琴,帶回台灣。之後,惠恩、臨恩姐妹倆便踏上嚴格的學琴之路,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由於惠恩視譜困難,媽媽可說是想盡辦法,從刻印章、印大譜表……直到想到用錄音的方式。後來,惠恩參加了國立藝專為特殊才藝殘障學生舉辦的入學考試,並且如願地考進了夢寐以求的音樂科聲樂組。
可惜進入藝專並不是美好音樂生涯的開始。當時任教的老師無法針對惠恩這樣的盲生給予特別的教法與寬容,而「聽寫」和「合唱」都嚴重考驗著惠恩的視力。最後,惠恩因課業完全跟不上,飽受打擊下,告別不快樂的求學生涯。回憶當年,惠恩說自己最不快樂的,大概只有那段日子,自信受到打擊,而且看不到未來。
回到家裡,惠恩幫媽媽創立的「宣聖幼稚園」做事。一開始只是幫忙廚房的工作,隨著幼稚園經營的穩定與用心,惠恩從工作中得到無比的樂趣和成就感,並且開始幫媽媽設計校外教學活動。同時間,許多教會、團體,甚至學校等演唱邀約,也都在這時期展開。
離開校園的惠恩,終於找回自信。民國69年到71年間,惠恩和妹妹臨恩在台灣各大軍事院校連開了一系列的音樂會,多采多姿的豐富生活就此展開。
永不放棄的熱情與堅持
因為眼睛,父母對惠恩格外的縱容與呵護,後來卻引來弟弟的不滿。為了減少家庭衝突,惠恩選擇搬出去住。這當然又引起一場小革命,卻也可以看出惠恩獨立、堅強及追求尊嚴的個性。
爾後,惠恩開始獨立生活,直到全家移民美國,她還能和母親在紐約地鐵站附近經營小吃店。天性樂觀開朗的她常在店裡大聲唱歌,以至於開店第一年的情人節,不知收到多少氣球、巧克力和玫瑰花呢!
學音樂之外,惠恩還有件奇妙的事:學畫。「一個弱視者如何畫畫?」這事起因於她在一次餐會上認識了現代畫派大師蕭勤,後來兩人成為無所不聊的好朋友。當時,惠恩在青年公園附近的住家牆上有些破損,希望找個東西遮掩一下。她說出了尺寸,結果蕭勤回說:「你想拿我的畫去糊牆壁?要畫,妳自己畫吧!」
「我可以畫嗎?」這麼有限的視力可能拿畫筆畫畫嗎?沒想到惠恩卻因此一頭栽入畫畫的世界。由於視力有限,惠恩的畫都非常「大器」,卻也都有安排、感情、思想。當她第一次拿畫給蕭勤看時,蕭老師的評語是:「如果妳能畫出這樣的畫,就繼續畫下去吧。」
對惠恩來說,畫畫帶給她的快樂是:「為所欲為的空間。」對一個視力有限的人,這也許正是她最大的渴望。
戲劇性的打擊,再次降臨
藝術帶給惠恩人生的目標和快樂,而她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辦一場繪畫及獨唱聯合展演會,讓聽不到的人看見她的色彩、看不見的人聽到她的歌聲。
然而,97年,惠恩正為活動全力動員的時候,最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她被送進急診室,原因是前一天整天沒有尿意,過了兩天,下半身就癱瘓了;接著,右半身全癱瘓。醫生宣布,如果神經麻痺持續擴散,兩三小時後便會到了肺和心臟,性命也將不保。
所幸在這緊急時刻,醫師施打的類固醇產生效果,神經麻痺的現象被控制住了。
命是保住,人卻癱瘓。原來,惠恩得的是「多發性硬化症」,這是一種罕見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也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
醫生認為,惠恩四十二年前眼睛失明是「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次發作,這次全身癱瘓則是第二次,未來還可能有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人生如此多災多難,會不會怨天?篤信基督的郭惠恩搖搖頭:「我其實是被愛包圍著長大的人。」六歲失明時,父母的付出和寬容,讓她來不及埋怨。她還說:「想想,老天的安排是很奇妙的,如果第一次發病是全身癱瘓,我一定沒有勇氣活下去,而六歲時失明造成的不便,和這次重癱比起來,實在是輕微多了。」「生命既然已經搶回來了,那就想辦法好好地活下去吧!」
於是,即使四肢不能活動、大小便不能自我控制,惠恩依然樂觀以對,並且感謝所有幫助她的醫護、復健人員。
每天的復健,讓惠恩從全身癱瘓到可以拄著拐杖行走,其中之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她在電話裡告訴妹妹臨恩:「妳相不相信,我現在可以把一條腿扳到另一條腿上放著,不會掉下去喔。」對平常人來說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卻讓惠恩講得得意洋洋,也讓妹妹紅了眼眶。
生命中最大的分享
眼前,她最大的目標,就是籌備7月10日舉行的「展演會」。她期望那天可以不靠拐杖走上臺。
惠恩說:「我的展演會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我有多會畫畫,而是讓大家知道,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畫畫,並且從中得到無比的快樂。我還要唱歌,因為我喜歡唱歌,更喜歡看到別人聽我唱歌時的那分感動。分享,對我來說就是生命的意義,也是藝術帶給我的力量。」
訪問結束後,惠恩應邀即興唱了首聖歌「我知誰掌管明天」:
我不知道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隱暗。我不為將來而憂慮,因我知主所應許……。
惠恩的心靈世界,就這麼暖暖地流過在場每個人的心頭。
告別填鴨,態度萬歲
文=陳舒榆
印象尤其深刻,當我從無憂無慮的小學生踏進國中殿堂,開學第一天就必須接受「大腦行不行」的智力測驗。國中三年下來,我總共歷經了四次分班,流轉在智力、常態班級間學習;在變換的環境下,不斷要與新同學建立關係……。放學後,還要繼續到補習班接受再教育。
那是個同儕情誼勝過一切、愛強說愁的年紀,總在移動間感到分外惆悵,常想著:我還真像隻哀怨的鴨子,填滿後被驅趕、驅趕著被填滿。
至今二十年過去了,回想以往怨懟的課業壓力,現在整個轉嫁到小朋友身上。某天晚上,小朋友在我吐露完生活壓力後,臨上床前幽幽說道:「我也有壓力,不想學英文的壓力!」一時間,我心軟了,畢竟她從國小就進安親班,現在學的英文單字和句法,大概是我以前國二的程度,要一位小四生提前面對學習壓力,實有不忍啊。但孩子,我只能說:人在江湖,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啦!
會這樣回答,是有道理可循。在本期的潛能開發,將破除以往傳統「三歲定終生」的智力發展迷思,就近年來腦科學研究的推陳出新,人類智力發展已有了開創性的新視野。研究顯示,後天環境的刺激愈豐富,愈能啟動大腦高效運作;也就是說,儘管是成年人的腦袋,只要透過外在豐富的刺激,大腦仍能不斷地重塑,激發出連你都不知道的自我潛能。
嘿,你心動了嗎?在專題中,我們還引進全腦開發、五感學習、探索訓練、藝術潛能等面向,透過多元學習,讓大腦神經細胞不斷活化再活化,培養出自信,就能開啟另一方面長才。
當然,先天潛能與後天教養的論戰,是永不停歇的。加諸太多期待在孩子身上,只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在學習上受過的苦,相信家長們多能感同身受;陪著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處理,遠比打罵來得有效多了。不信?你試試!
印象尤其深刻,當我從無憂無慮的小學生踏進國中殿堂,開學第一天就必須接受「大腦行不行」的智力測驗。國中三年下來,我總共歷經了四次分班,流轉在智力、常態班級間學習;在變換的環境下,不斷要與新同學建立關係……。放學後,還要繼續到補習班接受再教育。
那是個同儕情誼勝過一切、愛強說愁的年紀,總在移動間感到分外惆悵,常想著:我還真像隻哀怨的鴨子,填滿後被驅趕、驅趕著被填滿。
至今二十年過去了,回想以往怨懟的課業壓力,現在整個轉嫁到小朋友身上。某天晚上,小朋友在我吐露完生活壓力後,臨上床前幽幽說道:「我也有壓力,不想學英文的壓力!」一時間,我心軟了,畢竟她從國小就進安親班,現在學的英文單字和句法,大概是我以前國二的程度,要一位小四生提前面對學習壓力,實有不忍啊。但孩子,我只能說:人在江湖,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啦!
會這樣回答,是有道理可循。在本期的潛能開發,將破除以往傳統「三歲定終生」的智力發展迷思,就近年來腦科學研究的推陳出新,人類智力發展已有了開創性的新視野。研究顯示,後天環境的刺激愈豐富,愈能啟動大腦高效運作;也就是說,儘管是成年人的腦袋,只要透過外在豐富的刺激,大腦仍能不斷地重塑,激發出連你都不知道的自我潛能。
嘿,你心動了嗎?在專題中,我們還引進全腦開發、五感學習、探索訓練、藝術潛能等面向,透過多元學習,讓大腦神經細胞不斷活化再活化,培養出自信,就能開啟另一方面長才。
當然,先天潛能與後天教養的論戰,是永不停歇的。加諸太多期待在孩子身上,只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在學習上受過的苦,相信家長們多能感同身受;陪著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處理,遠比打罵來得有效多了。不信?你試試!
摘自390期張老師月刊
發現》每個小孩都是一個哲學家 口述=楊茂秀
在回答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之前,我們先思考「孩子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孩子是非常神祕的東西,要瞭解孩子,我們也要他們願意「主動冒出」,才有介入的可能。在《和我玩好嗎?》的繪本裡,小女孩很急切地想跟森林裡的動物玩耍,可是動物一下子都跑光光了,直到小女孩安靜坐下,動物才悄悄地圍繞她身邊。孩子的潛能也一樣,爸媽要像做泡菜的方式,慢慢浸泡出瞭解孩子的智慧。
小孩是非常神祕的動物,他們的想法、潛能,到現在我們還不太瞭解。那麼我們要如何透過哲學的思維,讓小孩以自主的方式試探潛能?
我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告訴身為猶太長老的父親:「長大後,我也要當長老。」猶太教長老的社會地位非常崇高,而且通常是由男人擔任。於是父親說:「我們沒有女性的長老,我也不知道妳的資質如何?」
女兒回答:「你沒有兒子,不傳我傳誰?不如來考驗我吧!」於是父親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個面貌清秀的雙胞胎,從煙囪爬下來,結果一個臉很黑,另一個臉很白淨。請問誰會先去洗臉?」女兒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髒臉的!」聽見答案後,爸爸一臉失望的模樣。
女兒想了一會,說:「乾淨的,因為她看見黑臉,推論自己的臉也是髒的。」父親還是流露出一點點失望的神情。女孩再度思考一會兒說:「爸,我有問題耶,為何兩人同時下來,結果一個沾滿煤灰,另一個卻是素淨的?」父親聽完大笑:「妳真是塊料!」
每個小孩都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從小就愛發問、愛思考,只是大人總是急著把「正確知識」塞進孩子的腦袋裡,讓孩子變成回答問題的機器。哲學的力量即如李普曼所言:「幫助孩子對重要的人生問題,構築出自己的思考及答案。」讓孩子在安全的客觀環境裡學習主動思考,而且會問、敢問。如果大人從小就可以認真地對待孩子的發問、開發孩子提問的智巧,都有助於孩子自發性地發展潛質。
《灌溉》在假裝的遊戲裡,試探、修正、發展。
「潛能」是一顆含藏的種籽,「開發」這個詞彙感覺上有點人定勝天的意味。讓夢想(潛能)變成理想(真實),是需要時間、步驟。如何拿捏?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阻礙孩子無法連續享樂的,通常是父母及老師。
我覺得顧及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只是有些家長總認為必須盡量開發孩子的潛能。我覺得這種觀念是錯的,就像人類認為高山有種植蔬果的潛能,結果卻因不當開發而造成大地反撲。
大人對孩子有主張是人之常情,但我想說的是,別那麼強勢,讓孩子隨著時間慢慢地孕育。生命需要時間與人慢慢地建立關係,潛能也需要在「猜測」、「假裝」的遊戲裡,透過每一次的選擇,逐步試探、修正來確認。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通常是自覺的,只是孩子未必控制得了,而且你會發現,爸媽的擔心最後通常會變成預言。我的女兒靈靈從小就愛芭蕾舞,在她快上幼稚園時,有一天,我們到公園看表演。
那年的秋天,天空密布一群星星鳥,牠們準備往南飛;舞臺上,一群俄亥亞的芭蕾舞者輕巧地迴旋、跳躍。秋風冷冽,我們蓋上毯子欣賞。我隨口問靈靈:「等一下,妳要不要上去跳?」靈靈兩眼骨碌碌地直盯舞臺,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扒了衣服,跳上臺,因為芭蕾舞者看起來就像沒穿似地。我有制止她,但我知道阻止不了,就讓她去玩……。
再講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一個美國媽媽在出門前告誡孩子:「別把黑豆塞鼻孔,會很麻煩。」不講沒事,講完孩子開始翻箱倒櫃,找黑豆,塞塞塞,結果真的造成大麻煩。
《合作》年輕人、老人,與天地萬物一起歡樂共舞。
養育一個小孩就像修一個博士學位,需要很多的學習,否則我們很容易以自己的成長經驗來豢養小孩。在過去鄰里互動頻繁、大家會互相照應的年代,我曾在秋夜裡,背著小靈靈在社區散步。突然有位歐巴桑疾奔而來,說:「ㄟ,現在你把孩子背出來,會沾露、黑姑(氣喘)。」
不管論點真假,她願意主動分享育兒經是很珍貴的情分,現在人比較少這樣幫忙。所以我認為我們非常需要開發合作的潛能,人是需要和天地萬物合作。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2隻鱷魚》這本書的序文中,我提到一段故事。我遇見一位很有智慧的計程車司機,他告訴我:「這種涼涼天,待在家裡,泡杯福壽山茶,什麼都不用想,不必計畫、不必思念人,才是夕陽無限好。」我回答他:「你真是有智慧的老哥。我覺得一個人享受這樣的心境很好,但如果可以跟年輕人分享,晨光與夕陽放置同一畫面,豈不更好?」
算算女兒靈靈在台灣生活時間還不到七年,她學的是美國的文化,是個絕絕對對的女性主義者,一個年輕靈魂的哲學家。她再再提醒我注意,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差別其實沒那麼大,其實都可以互相學習的,激發彼此的合作潛能。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可愛的故事。有一個老人偷偷跟小孩說:「我可以聽到玉米發芽的聲音、風的演奏、鳥的交響樂……。」小孩聽了興奮得要老人教教他。老人這麼說:「小孩,你要知道,在自然界負責教導的老師是玉米、昆蟲、小鳥……。」
來自荒原的人類,在天地間以萬物為師;在人間相互倚靠,透過彼此的諒解、允許犯錯再修正,潛能才得以化身成一門門的藝術。(文字整理:楊雅亭)
在回答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之前,我們先思考「孩子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孩子是非常神祕的東西,要瞭解孩子,我們也要他們願意「主動冒出」,才有介入的可能。在《和我玩好嗎?》的繪本裡,小女孩很急切地想跟森林裡的動物玩耍,可是動物一下子都跑光光了,直到小女孩安靜坐下,動物才悄悄地圍繞她身邊。孩子的潛能也一樣,爸媽要像做泡菜的方式,慢慢浸泡出瞭解孩子的智慧。
小孩是非常神祕的動物,他們的想法、潛能,到現在我們還不太瞭解。那麼我們要如何透過哲學的思維,讓小孩以自主的方式試探潛能?
我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告訴身為猶太長老的父親:「長大後,我也要當長老。」猶太教長老的社會地位非常崇高,而且通常是由男人擔任。於是父親說:「我們沒有女性的長老,我也不知道妳的資質如何?」
女兒回答:「你沒有兒子,不傳我傳誰?不如來考驗我吧!」於是父親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個面貌清秀的雙胞胎,從煙囪爬下來,結果一個臉很黑,另一個臉很白淨。請問誰會先去洗臉?」女兒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髒臉的!」聽見答案後,爸爸一臉失望的模樣。
女兒想了一會,說:「乾淨的,因為她看見黑臉,推論自己的臉也是髒的。」父親還是流露出一點點失望的神情。女孩再度思考一會兒說:「爸,我有問題耶,為何兩人同時下來,結果一個沾滿煤灰,另一個卻是素淨的?」父親聽完大笑:「妳真是塊料!」
每個小孩都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從小就愛發問、愛思考,只是大人總是急著把「正確知識」塞進孩子的腦袋裡,讓孩子變成回答問題的機器。哲學的力量即如李普曼所言:「幫助孩子對重要的人生問題,構築出自己的思考及答案。」讓孩子在安全的客觀環境裡學習主動思考,而且會問、敢問。如果大人從小就可以認真地對待孩子的發問、開發孩子提問的智巧,都有助於孩子自發性地發展潛質。
《灌溉》在假裝的遊戲裡,試探、修正、發展。
「潛能」是一顆含藏的種籽,「開發」這個詞彙感覺上有點人定勝天的意味。讓夢想(潛能)變成理想(真實),是需要時間、步驟。如何拿捏?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阻礙孩子無法連續享樂的,通常是父母及老師。
我覺得顧及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只是有些家長總認為必須盡量開發孩子的潛能。我覺得這種觀念是錯的,就像人類認為高山有種植蔬果的潛能,結果卻因不當開發而造成大地反撲。
大人對孩子有主張是人之常情,但我想說的是,別那麼強勢,讓孩子隨著時間慢慢地孕育。生命需要時間與人慢慢地建立關係,潛能也需要在「猜測」、「假裝」的遊戲裡,透過每一次的選擇,逐步試探、修正來確認。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通常是自覺的,只是孩子未必控制得了,而且你會發現,爸媽的擔心最後通常會變成預言。我的女兒靈靈從小就愛芭蕾舞,在她快上幼稚園時,有一天,我們到公園看表演。
那年的秋天,天空密布一群星星鳥,牠們準備往南飛;舞臺上,一群俄亥亞的芭蕾舞者輕巧地迴旋、跳躍。秋風冷冽,我們蓋上毯子欣賞。我隨口問靈靈:「等一下,妳要不要上去跳?」靈靈兩眼骨碌碌地直盯舞臺,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扒了衣服,跳上臺,因為芭蕾舞者看起來就像沒穿似地。我有制止她,但我知道阻止不了,就讓她去玩……。
再講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一個美國媽媽在出門前告誡孩子:「別把黑豆塞鼻孔,會很麻煩。」不講沒事,講完孩子開始翻箱倒櫃,找黑豆,塞塞塞,結果真的造成大麻煩。
《合作》年輕人、老人,與天地萬物一起歡樂共舞。
養育一個小孩就像修一個博士學位,需要很多的學習,否則我們很容易以自己的成長經驗來豢養小孩。在過去鄰里互動頻繁、大家會互相照應的年代,我曾在秋夜裡,背著小靈靈在社區散步。突然有位歐巴桑疾奔而來,說:「ㄟ,現在你把孩子背出來,會沾露、黑姑(氣喘)。」
不管論點真假,她願意主動分享育兒經是很珍貴的情分,現在人比較少這樣幫忙。所以我認為我們非常需要開發合作的潛能,人是需要和天地萬物合作。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2隻鱷魚》這本書的序文中,我提到一段故事。我遇見一位很有智慧的計程車司機,他告訴我:「這種涼涼天,待在家裡,泡杯福壽山茶,什麼都不用想,不必計畫、不必思念人,才是夕陽無限好。」我回答他:「你真是有智慧的老哥。我覺得一個人享受這樣的心境很好,但如果可以跟年輕人分享,晨光與夕陽放置同一畫面,豈不更好?」
算算女兒靈靈在台灣生活時間還不到七年,她學的是美國的文化,是個絕絕對對的女性主義者,一個年輕靈魂的哲學家。她再再提醒我注意,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差別其實沒那麼大,其實都可以互相學習的,激發彼此的合作潛能。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可愛的故事。有一個老人偷偷跟小孩說:「我可以聽到玉米發芽的聲音、風的演奏、鳥的交響樂……。」小孩聽了興奮得要老人教教他。老人這麼說:「小孩,你要知道,在自然界負責教導的老師是玉米、昆蟲、小鳥……。」
來自荒原的人類,在天地間以萬物為師;在人間相互倚靠,透過彼此的諒解、允許犯錯再修正,潛能才得以化身成一門門的藝術。(文字整理:楊雅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