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吳佑佑 文字整理=高惠琳 389期張老師月刊
這真是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孩子;一個希望被看見、希望被關心,也代表著她的情感部分是需要被照顧、被填補的孩子。
父母的離異和再婚,生活上的主要照顧者換了人,跟外婆和阿姨同住,就孩子的感覺,好像自己是被父母親所遺棄的孩子。外婆和阿姨承擔且提供個案身體的照顧,但又要如何彌補父母的缺席?孩子心理的需求又要怎麼辦?看來她就得自己想方法了。
就這孩子人際互動上,我們可以從幾方面去探討:
她數次約了網友見面卻又爽約,想要交朋友,在約定之後卻又不敢前往,她畢竟還是個孩子,對網路交友有所期待但還是擔心害怕的。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上,學習的低成就常帶給孩子失去自信,也會擔心無法得到其他孩子的認同。因此,在與同年齡的孩子們相處上,她便藉由 「怪異」、「不討喜」的搗蛋行為,或是「吹牛」的方式,來達成引起大家注意,甚至崇拜/不被瞧不起的目標,或是成為團體中的「大姐大」。或許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缺乏自信及良好的社交技巧,可能是她相當大的一個問題;相同地,與異性的相處,也是個案需要學習的技巧之一。
要處理這孩子的問題,我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去考量或進行:
一、先去瞭解她。這樣的孩子絕對是比較適合先進行個別輔導。直接讓個案參與團體輔導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個案一方面不易與輔導老師建立關係,另一方面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是需要花時間學習的。
至於和她談什麼?或許不是要跟她講可以或不可以去喜歡異性老師、可不可以接近男同學,而是要先瞭解個案喜歡的原因(釐清是因為對爸爸的想望?還是對異性的好奇?……)。從想要「瞭解」她的角度去進行,而不是抱持著要去「改變」她的想法;透過這樣的認知釐清和溝通,順便可以帶著她在同伴中找出自己的角色。
二、協助她的功課。國小階段的孩子,功課不好、學習落後,絕對是重要的,因為這往往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際關係。功課好,孩子也可能會有人際互動的困難;但基本上功課不好的孩子,往往較易出現交友上的困難,有可能造成人緣不好。這時,如果她/他想要得到同伴們的認同和喜歡,就必須做出一些比較特別的行為;所以,假使可以讓這孩子在學習上的能力被滿足,很可能就可以同時解決掉一些相關聯的問題。
三、生理問題。看這孩子的某些行為,身為精神醫師的我不得不懷疑她可能有情緒障礙問題(過動,或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有躁鬱傾向(突然出現誇大、亢奮、欲望強等症狀)。如果真是這樣,我還是建議,適度的用藥會比去約束或規勸她,比較能產生有效的幫助。
當孩子有問題時,往往我們都希望家人可以主動站出來幫助、處理,但當這方不肯動作時,學校老師還是最容易接觸到孩子的人,也是孩子的希望。主動地對孩子提出幫助,或許孩子的改變能夠影響家人,也能得到家人善意的回應,一起共同為孩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