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學派比較

http://apsy.psy.twbbs.org/clinical/theory/theory.htm

現實治療---行為偏差者
★八大諮商學派理論比較 摘自何薇玲 兒童發展與輔導(含諮商理論與心理治療)
學派理論
哲學基礎
諮商目標
諮商歷程
 諮商技術
理論意義
佛洛伊德
(精神分析治療法)
強調人受本能所控制,重視早期經驗對個體的影響。主張潛意識為人格的主要動力,防衛機轉為潛意識的運作。

容格:集體潛意識(別搞錯,一個是強調個體潛意識,一個是集體潛意識)註2
藉由分析潛意識使當事人進行洞察與內省,而解決內在衝突,並重建人格。
治療者重複分析當事人的潛意識,處理當事人的阻抗,並建立足以產生移情作用的治療關係。
自由聯想、夢的解析、處理抗拒、處理怡情與反怡情等
首位提出潛意識的學者並應用到心理治療上,但其理論的無法驗證性也令人詬病
阿德勒
(阿德勒學派)
五大重點:
生活目標、
自卑與超越、
社會興趣、
生活型態、
家庭星座。
主張人具目的導向,人格是統整的,其動力來自追求卓越,社會興趣為人格重心。

探索自卑感
協助當事人重新導向,以克服自卑、追求卓越。
治療性關係是雙方積極參與的,營造接納、關懷、信任、合作的氣氛。
專注傾聽、解析、立即性、面質、矛盾意向法等
重視人格的統整性及社會力量,認為當事人需要的是再教育而非治療
行為治療法
人的行為都是學習來的,受到環境的主控
也就是說所有的適應跟不適應都是學習而來的
改變不適應行為、學習做決定達到自我管理為目標
治療者採取指導、矯正方式協助當事人解決問題
系統減敏感法、嫌惡治療法、洪水法、代幣法、自我管理、行為契約等
強調行為的再學習與增強作用
現實治療法
人有善根、在基本需求的滿足下具自我成長與自我負責的能力。當能成功的自我認定時便能適應成功。
協助當事人達成成功的自我認定,並能自我負責。

目標是幫助個人達到自主(一個成熟的狀態)的境界,以個人的內在支持自我的能力(註1
治療者採真誠、支持、投入態度,協助當事人檢視生命需求與目標
積極正向技術、面質、直接教導;建設性辯論;角色扮演、幽默、支持、控制知覺等
藉由面對現實、增加個體的責任感來改變行為
交流分析法
TA
自我是可交流、溝通的,透過辯證使人的思緒與行動更為統整。主張人能藉由重新做決定而改變人生
治療者協助當事人發現把細而改寫生命腳本,使自我狀態更為統整
治療關係的雙方共同訂定目標與契約

PAC
P
(父母)、
A
(成人)、
C
(孩童)。
自我狀態分析、面質、解釋、示範、具體化等
強調人際間溝通的形態對自我狀態的影響
艾里斯
(理情治療法)
RET
反對潛意識的存在
人有理性與非理性的思考,且人有追求理性、自我實現的傾向。困擾個體的是對事件的想法
透過認知結構的改變與信念的修正已去除非理性的想法
治療者採主動指導方式協助當事人察覺非理性的想法
反駁非理性想法、理性情緒想像、面質、幽默、角色扮演、行為技術等
重點在認知歷程的再教育,強調練習與行動的重要性
羅傑斯
(當事人治療法)
自我是人格的重心,有其價值與尊嚴,具自我開發的淺能與追求成長的傾向
協助當事人統整自我、開發的潛能,而非單純的問題解決
良好的治療性關係據催化作用
專注傾聽、沉默、尊重;接納;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反應、澄清等
從人的本質出發,強調當事人在諮商中的主體性
皮爾斯
(完形治療法)
未竟事物
存在與追求完整是個體存活目標,人具主動經驗;察覺與發展的傾向。察覺(insight)是人格中心
察覺以及注重個體
透過察覺當下主觀經驗已體認個體的存在
強調治療者的主動介入,治療者先查覺當事人之內在歷程後,鼓勵他探索自我與查覺環境
空椅技術、對話遊戲、夢的工作、穿梭技術、倒轉、演練等
強調個人的察覺與統整,從存在的角度以當下為焦點

29秒內的人生 只往前看


不要陷在競爭的迷思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員工的抱怨

管理階層應該避免以下兩種錯誤:


其一是忽視員工的抱怨,或一味地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公司文化辯護,卻不願意透過員工的眼睛去看世界。其二是希望能終止所有抱怨,因為人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所以抱怨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公司要追求的不應是消除抱怨,而是提升員工或顧客的抱怨層次,從低層次抱怨提升至高層次抱怨,最後提升至超層次抱怨。  


正如上述觀點「員工抱怨對公司不一定是不好的」,運用到個人身上「挫折對個人也不一定是不好的」。每個人工作或生活中一定都會遇到許多挫折、不如意的事,一樣地,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消滅挫折,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挫折層次。從低層次挫折提升至高層次挫折代表你擁有幸福、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的成長進步。


當你察覺到自己為了較高層次的需求不滿足而抱怨時,應該為自己已經滿足大部分基本需求而感到慶幸當你察覺到自己在追求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時受到挫折,代表你正在自我超越!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商周)並加入個人觀點補充。

香精添加

教養如風無形

「誰見過風?」 教養如風無形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惠惠、張耀懋】2012.02.22 02:52 am


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一生奉獻醫學教育,也是國內外知名病毒專家,前天凌晨在美國逝世。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徐世經攝影

「誰見過風?」 一代醫學人文教育大師黃崑巖這麼為「教養」下定義。

○○四年第一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黃崑巖問連戰、陳水扁:「何謂教養?」這問題顯然難倒了兩人。黃崑巖說,「我想聽的,他們都沒說出來」。之後他以「談教養」為題出書,獲廣大迴響。
黃崑巖引用英國詩人克利斯蒂納羅塞蒂的詩《誰見過風?》來形容教養。「當樹葉顫動、樹低下頭時,你才會知道風正吹過。」( Who has seen the wind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Who has seen the wind?Neither you nor I:But when the trees bow down their heads,The wind is passing by.
這論述像風一樣難捉摸嗎?黃崑巖這麼說,「我才不相信這世上有對教養毫無概念的人。我也不相信每個人的心裡沒有一把尺,來衡量自己或別人的涵養。」
所以他認為,如同風一樣,教養無形存在,須從他的言行去察覺、推測及判斷,不斷的省思與探討。不做這種省思,就很難提煉出它的真面目,因為它是無形的概念。如果沒有經常省思,驟然被問起教養指的是何物,要三言兩語下定義,絕非易事。
黃崑巖認為,教養的要素非常多,難的是,它平常難以窺見,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呈現出來,換言之,也只有在面對狀況時,缺乏教養才會露出馬腳,顯露貧乏的內涵。
黃崑巖對教養、教育的重視,也展現在他看待邱小妹、八掌溪等一連串事件上。黃把原因歸咎於人性教育失敗,造就一個庸俗且生命價值觀不健全的社會。
他認為,升學競爭排擠了做人處世的課程,大專通識教育淪落為營養學分,學生只急於為專業人而求近利,學校及教育當局看到問題,卻拿不出對策。黃崑巖疾呼,教育要教人先學做人、再學做專業人。愈長得不好看,千萬不要怪鏡子,要怪我們自己不懂人性與道德。

親子天下【汪培珽:養孩子的最大意義,不是成就他,而是彼此間濃厚的感情】
千千萬萬的父母都說愛孩子,但是孩子能切切實實感受到父母的愛意的,又有多少?父母總是將力氣花在如何管教孩子、成就孩子上,但最重要的愛呢?

讓親子間的愛意互相傳送,才是生養孩子最大的意義所在。親子間濃厚的感情,才是讓父母、子女雙方,能感受到幸福的最大來源。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