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有好人緣 先從記住姓名開始

期末給學生的考試---全班姓名和父母師長姓名
父母與老師的名字忘了已經不是新鮮事
雖然從小被爸媽養大
還是有人不知道父母名字如何寫 歷屆下來都是這樣
但閱卷當中有一發現 就是班上人際差的在考人名的分數上也很不理想
他們會責怪別人不夠認識自己
但是撇開識字多寡而言
連別人的名字都不多見
應該也與人少有互動或服務
好比拿個簿子或發個作業
對人漠不關心
怎麼能換來別人的關心呢?

現實之氣勿沾染

小五的孩子有多現實
以貌取人---外表髒的不能做朋友
在座位間垃圾不願撿起來
同學的好表現嗤之以鼻
退休的班長不屑顧之
有利的事情爭相去做
老師的叮嚀或交代 不見得要執行
這是人的缺點
也是人的部份弱點
誰能抗拒 就是成功者的個性
誰能不為名利   就是聖賢
最近班上的成績可能令家長滿意
但是我不滿意的是生活態度
還是很計較 還是很勢利 還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我沒教好
凡事推託 凡事問----為什麼我做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成熟而飽滿

在考試的今天 我搬了稻子進來給孩子勉勵
因為在頒發名次的那一天 我希望他們也學習向成熟稻子那樣飽滿而更低頭認真
考試了要有考試的氣氛 不知道這兩盆稻子有沒有多少作用
但是這次考試結果的確有點意料外的好

人際網絡圖

這是我讓孩子自己畫出他的在校工作與班級上人脈的小型社會網路圖
這是我的突然發想 但是畫出來挺有趣的
當事人在中間
其他相關人員好像衛星關係
但是我還在思考怎麼畫才能讓孩子了解人與己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
這是班長 很多事吧 當領導人責任很重的

給我考零分

我不是敎你詐作者父與子的小故事
有這樣一對父子:

父親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著名作家、畫家;
兒子是哈佛大學碩士、波士頓CitSep音樂指導及劍橋WllRBD電臺製作主持人、作家。
這是被視為傳奇的一對父子。
然而,兒子在中學時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生,他的考試卷上永遠是“C”。
作家父親如何讓差生兒子變成優等生?
這個父親叫劉墉。
這個兒子叫劉軒。
2009年9月,劉軒抵達上海為新書《叛逆年代》簽售,接受專訪時,講述了劉墉拜託他考零分的獨特家教故事......
我在臺灣還沒讀完小學就跟著父親舉家搬遷到了美國。
進入中學後,我開始叛逆。
然後就變成了一個讓老師頭痛的孩子:
調皮、厭學、愛做白日夢,每天憧憬的就是變成一個像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
所以,我的成績很糟糕,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的成績變成了雷打不動的“C”,這讓教過我的所有老師都無計可施。
劉墉終於忍不住找我談話了,在我12歲之後,他就跟我說,我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當然我想叫他爸爸,他也很歡迎。
鑒於他對我一直比較寬鬆,所以我多半時侯稱呼他為爸爸,偶爾覺得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叫他劉墉。
現在他要就我的學習成績與我展開討論,我的心情就開始不好了。
他先是沖著我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這個笑容在我看來很陰險。
他對我說:“你的老師告訴我,你現在整天夢想著當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變得不愛學習了,對嗎?”
“是的。”
我感覺他的話?帶著一些鄙視的成分,這是對一個14歲少年尊嚴的莫大侮辱,我有點挑釁地說:“舒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這麼大時,成績也很糟糕,他還考過零分,現在不照樣當了世界頂級賽車手?”
劉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來,那笑聲讓我覺得有點陰鷙的味道:
“他考了零分,當了賽車手。可是,你從來就沒有考過零分啊,每次都是‘C‘!”說完,他的手從背後亮出來,沖著我,揚了揚手中那張成績單。
他竟然笑話我沒有考過零分?我真的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我咽了一口唾沫,從喉嚨發出低沉的聲音:
“那麼,你希望我考個零分給你看看嗎?”
他往椅子背上一靠,擺出一個坐得很舒服的姿勢,笑了:
“好啊,你這個主意很不錯!那就讓我們打個賭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麼以後你的學業一切自便,我絕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沒有考到零分,就必須服從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規定去好好學習。如何?”
我們很認真地擊掌為盟,我在心已經開始竊笑不已了,我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天底下最可愛、也最愚蠢的父親。
“但是,既然是‘考’,那就得遵守必要的考試規則:
試卷必須答完,不能一字不填交白卷,也不能留著題目不答,更不能離場逃脫,如果那樣的話即視為違約,好不好?”
這還不簡單?
我的心發出快樂的鳴叫,不假思索地答道:“沒有問題!”
很快便迎來了考試。
發下試卷後,我快速地填好自己的名字,開始答卷。
反正這些該死的試題我平時就有五分之三不會,考個零分不是什麼難題吧?
第一題是這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美國人民反擊納粹的時任總統是誰?
下面有三個備選答案:卡特、羅斯福、艾森豪。
我知道是羅斯福,卻故意在答題卡上塗下了艾森豪的名字。
接下來的幾道題都是如此。
可畢竟試題是按先易後難的原則出的,試題的難度不斷增加,甚至很陌生。
在做後面的題時,我並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所以答題時就開始犯難,但按照約定,我又不能空著不答,最後我只能硬著頭皮,像以往那樣亂蒙一通。
走出考場,我忽然發現自己手心?堻熊M出了汗。
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考零分也很難!
我的心情開始沮喪,因為我覺得我極可能在亂蒙的時候蒙到了正確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就考不了零分了。
試卷結果出來了,是可惡的“C”,而不是可愛的“O”!
灰頭土臉地帶著試卷回家,劉墉笑眯眯地走過來,提醒我,“咱們可是有約在先哦,如果你沒有考到零分,你必須聽從我的指揮和安排。
”我低下頭,暗罵自己不爭氣,竟然連個零分都考不到。同時也在心?塈@好了最壞的準備,他還能怎麼指揮我?無非是讓我好好努力早日考到A而已嘛! 
劉墉煞有其事地清了嗓子,說出了他對我的命令:“現在,我拜託你早一天考到零分,或者說,你近期的學習目標的向零分衝刺!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獲得自由!”  
我差點以為我的耳朵壞掉了,或者差點以為劉墉的腦子壞掉了,這樣的大好機會送到他手上,他竟然將我輕輕放過,並且無限制地給我發補救的機會?
考零分比考A,我覺得還是前者更容易一些。
於是,我看到了一絲曙光。  
很快又迎來了第二次考試......
結局還是一樣,又是“C”!  
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地向零分衝刺。
為了早日考到零分,我不由自主地開始努力學習。
然後,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把握做錯的題越來越多。
換句話說,我會做的題越來越多。 
一年後,我成功地考到了第一個零分!
也就是說,試卷上所有的題目我都會做,每一題我都能判斷出哪個答案正確,哪個答案是錯誤的。  
劉墉那天很高興,親自下廚房做了一桌菜,端起酒杯大聲宣佈:
“劉軒,祝賀你,終於考到了零分!”
他沖我眨眨眼,加了一句話:
“有能力考到A的學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
這個道理你現在應該已經知道,不過我是早就計畫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
的確,我承認我被劉墉——我的爸爸耍了。
在這個賭局中,其實我的一舉一動,都早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
可是,把考滿分的要求換成考零分,我就覺得容易接受得多,並且願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
真不知怎麼想的。
後來,我考上了哈佛,讀完碩士,正在讀博士,譯了書、寫了書,拿了音樂獎,獲得了表演獎,似乎在18歲以後,我就再也不去想做舒馬赫第二了。
我覺得我完全可以做到劉軒第一。
現在,我跟爸爸一起開了一個博客,主題是“兩代人對談的父子博客”。
我很享受這種可以跟他推心置腹,發表不同見解的交流和溝通。
我想,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也會跟他定下同樣的“零分之約”,這絕對是比滿分之約要科學、巧妙,有用得多的約定......

要高分 很簡單

國小成績是什麼
一個不會懂得自動自發學習的孩子哪會有滿分
但每次考完試
有些家長們總是愛比較
我孩子這次考了九十幾
你們班多少人考一百
試問
你們的孩子會自己跑去唸書嗎?
還是孩子會自己上課專心聽嗎?
或是孩子獨立完成作業不用安親班老師催嗎?
許多老師 父母包辦了孩子的學習工作
要求孩子每日完成作業及評量
卻鮮少問孩子怎麼寫願意寫哪個?什麼時間可以把進度和責任做完?
孩子從小被父母及老師向趕場似的追來趕去
我們的學生從小一就像個大老闆似的
總是有一句 我很忙 沒空
學習不應是求知若渴嗎
若沒有用
學來有什麼意義
班上的成績 用廣泛教學 成績總是差強人意
用咄咄逼人法 也不見學習的熱情 反而是師生爾虞我詐
是用了兩個月來的自主性學習 透過討論傾聽  作功課的主導權交由孩子自己決定
加上這次考前不在像大海撈針的密集式考卷重複大量練習
雖然我對大量考卷與背誦很反感
但是在家長與安親老師努力的配合下
熟練度增加 考試重點不要像大海撈針
甚至給予考試重點的提醒及鼓勵
這次的成績果然和以往差距很大
這說明了幾點
死讀課內書卻不廣泛閱讀學習的孩子 基測一定差
老師多給一些考前提示雖像是洩題 但是給認真的孩子一個鼓勵 畢竟願意學的動機比較重要
大量練習與背誦是精熟的不二法門 學習不可能一蹴可幾
唸書不該是父母和老師的要求 但要學會引導孩子讓他們有求高分的鬥志
國小高分 很簡單
但如果是逼來的 真的一點意義也沒有
還是要教導孩子喜歡讀書 喜歡學習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一切都要合於理智 勿重感情

一早又一場打架上演
我以為是考試壓力太大
結果是令我吃驚的
不可以去偏袒任何人
也絕別相信眼前的表象
一個孩子被打瘀青 甚至書包翻飛
這麼粗暴的傷害絕對該好好的惡懲打人的人
常欺負人的人似乎我們總也認為他又在欺負人了
請家長來吧
但站在輔導立場 就是得老師解決
果真一問之下
被打孩子故意脫口的爽字 剛好就正中了打人孩子的家中喪事
一件事可大 可小
要教導的不是打人不對 還有被傷害的不只是皮肉傷 傷人心也是傷害

女兒的布袋戲偶

不知戲偶到底有如何魅力
女兒從小就特別喜愛 阿公每遇布袋戲上演 就會帶她去看戲
現在上幼稚園了 透過老師的指導
能夠親手做一個 她自己很愛幻想
粉紅色的緞帶 她說就是他超愛的粉紅頭髮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作梅子


梅子完成囉!歷時兩個月 感謝贊助老師及阿姨 指導的為晟媽咪 還有全班的認真學習
生活經驗才是最好的學習
活動結束也帶回自己的成果與家人分享
被狗仔老師拍不到學習鏡頭的
雖然只有三位
但是也口頭挑戰過關
生動的學習意義還是大於紙筆測驗

孩子的心聲爸媽聽懂了嗎?

過來人與半生不熟的戰爭--
我說像我們出了社會的叫做過來人
而這群在眼下聽到作業就唉唉叫的叫做半生不熟的小鬼
一群過來人---有家長及老師
口徑一致的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你們為什麼不認真?以後怎麼辦?
一群半生不熟的小鬼----一定沒有眼光及遠見的小孩
抱怨連連的說:幹嘛考不好就罵 唸不好就打 成績有那麼重要嗎?分數又不能拿來吃!
其實兩者都沒錯
但是兩者沒有交集
雞同鴨講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頭飾設計

此頂別出心裁
但是真的比較保守且繁重
太多花了 和衣服不搭
Posted by Picasa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付出是一顆甜美的心

 我常搞偷拍
特別是班上的孩子
在我碎碎唸後
自發性的好像頓悟了什麼
自己去做的善行
沒有鋪垃圾袋的垃圾桶
大家都很愛丟
因為鮮少人會彎下腰來甚至多花個一分鐘為看不慣而停留
或是看著爆滿的垃圾壓一壓 把垃圾袋的裙襬鋪平
這是很美的一張照片
也是一顆很甜美的心
嗯~~我喜歡
Posted by Picasa

遊雲林

利用老公參加環雲林單車比賽
我們三人又開始扮演流浪漢角色
只不過沒有流浪漢的悲情
到是體驗了冒險與探險精神
而且母女三人玩得十分愉快
Posted by Picasa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唱國歌

升旗時看到高年級唱國歌的樣子很令人搖頭
但是先反省的是
畢竟是我們老師沒敎好
利用了一節課
示範加鼓勵和練習
其實還有幾位膽子很大的願意現唱
真的令人頗滿意
其實什麼事都得敎
不教而殺謂之虐
雖然我看到別班的還是會搖頭
但是我很欣慰在指導過還孩子的表現還是令我頗滿意
孺子可教也
我們班的練習  影片欣賞

教學得隨著時代改變

翻開聯絡簿又沒簽名是我很頭痛的事
而沒簽名的孩子的學習成效一定不佳
因為家長並不知道每天簽聯絡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即使沒什麼重要的事
每天簽聯絡簿卻是一種無形的責任與關心 其實說穿了就是一種監護人的角色
監督與保護孩子在校生活的表現 學業表現
進一步的督促孩子在所學習的環境中配合所有老師交待的事
甚至做好親師溝通 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會父母師長如何的尊重與紙上談話
我和家長說過
我們不在聯絡簿上批評孩子
這應該是一本記錄孩子成長的最佳寫照
但是令我苦惱的就是對於孩子的聯絡簿漠視的家長
或是總是不帶回聯絡簿逃避責任的孩子  然而家長卻也無任何回應
真的逼的我得學習使用新方式來改變關係
只好流行的用簡訊傳情
只不過不知道這樣是否能收到家長對孩子的關心
在乎很重要
那是抓住孩子的一顆心
只要每天簽聯絡簿就可以做到的事
因為我當老師
因為我當母親
從我的孩子幼稚園起
我就不間斷的給予老師熱情的回饋
甚至孩子的老師評鑑時
也需要借用我家這本良好的親師溝通
想要孩子有個好人緣
想要孩子每天紮實的學習
想要孩子成為負責的人
第一步
一定得要身為父母的自己
每天按時的在聯絡簿上簽名
然後問候 關心 勉勵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畢業典禮~家長有多重視你.孩子!









今天下雨天 但是與會的家長卻還是能準時出席
爸媽的心肝 支持孩子的即使外面下著大雨
也都儘量趕到 座無虛席
為了獻一束花 為了拍一張照
爸媽能來
就是撫慰孩子 鼓勵孩子的最好禮物
孩子有多重視自己的人生大事
從家長的參與就知道
我媽媽也在我國小的畢業上
打扮的光鮮亮麗
和我拍了張合照 雖然那時我是個四眼田雞的恐龍妹
一直到大學
畢業典禮媽媽總不缺席
所以我知道
我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我更會看重自己

畢業了~帶走什麼呢?


被丟棄的花束

終於帶著眾人的祝福向下一個目標前進
終於脫離了眾人的壓力向下一個生活更新
兩種不同態度與命運的畢業生
畢業究竟是好事
告別從前也許是青澀的過去
迎接更新的未來
但在風光的畢業典禮後
留下來的是
一份祝福的花束 成了點綴後的垃圾
一個必須整理教室的老師 孤零零的準備捲鋪蓋搬家
還有什麼呢?
歡笑後的垃圾
六年結束到底帶走了什麼?
獎品?祝福?還是一份貼心的生活能力與尊師重道的態度?
校長說 態度決定高度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打架的孩子

一年來
打架的事件重複上演至少五次以上
而且大多在五下
這個因賀爾蒙開始改變的年齡
爭風吃醋 好勇鬥狠
因為電視影集 網路遊戲而加重
打架的孩子有著他們所謂的義氣相挺與雞毛蒜皮的理由
打架的背景存在著父母不善管教 疏於相處談話
甚至肢體與語言的暴力身教 還有家庭暴力
孩子在耳濡目染下
認為動粗是解決事情的方式
一群情義相挺的人
裡面有帶頭的 源自家庭教育的問題
有跟隨的 終日無所事事
甚至還有父母呵護倍至 但人生漫無目的
對於讀書沒有多大興趣是共通點
對於學習十分被動也是相同病處
長久以來得不到成就感
親子關係與教室裡得不到信心
打架鬧事是種發洩 甚至透過髒話可以得到快感
都是叛逆年齡裡同儕認同的作用
雖然明知不對
缺乏好的管教方式
就是培養這樣令人惋惜孩子的溫床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未來的老闆+母親=老師


工作的移交清冊

讓孩子填寫一份移交清冊可以讓他們清楚一年來自己工作的累積還有工作的回顧
突然覺得
自己很像企業主管
本來一直覺得
凡是應該以身教導
像是媽媽
凡事包容凡事耐心
因為受到BUBU的影響
但是同圈人都說
高年級還實行愛的教育
簡直是瘋了
而且不受用
三人成虎
弄到我自己也這麼認為
但我還是堅持下來
因為這麼做不無道理
我看到了孩子的心
但最近自我沉澱後
我再度感受到
老師的身分不只是白天的媽媽
還要讓孩子感受到大團體的社會現象
所以應該還有種企業永續經營的扎根
必須要求團體內的向心力
還有面對群體的道德感
所以老師等於孩子未來的老闆加上凡事包容的媽媽
一個職業兩種身分
最近自我體認更深了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公家的事誰去做?

 
這位孩子負責垃圾桶的事
我給孩子的規定是每天一定要打包好然後垃圾給值日生倒就好
我覺得不應該去指派誰去或以輪流方式命令孩子
但是可以想見的事
為了完成老師的指令
做事的人會不擇手段完成目標
他可以命令別人或是學習拜託別人
他可以想到就做或是事先規劃以求公平
但是今天垃圾又在放學時沒人倒
負責人在找不到值日生下
又向我問那該誰倒?
我只能說 你倒
孩子很不情願的負氣拖下樓
倒是倒了
只是留下滿地的生氣
沒有好處人人嫌髒的麻煩卻是人人需要的垃圾清潔誰做?
該思考這個問題了
Posted by Picasa

教養就是花時間就對了

已經付費的瑜珈課程
但是常常只能做一半甚至沒空去
今天下午總算可以準時報到
偏偏又接到一通老師的求救電話
課輔的孩子負氣不見了
正好要去運動的時間
一走了之 多好
偏偏我做不到 如果可以花時間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真的很樂意
所以我還是決定廣播
把那孩子請回教室
回來詳談之後
我才發現
原來孩子因為在意情書被偷看
也不滿老師處理
就拒上課輔了
只是一件大人眼中的小事
但是對於孩子 那是跨不過去的大事
不處理
真的就讓孩子因為這樣便成了口中不符管教的壞孩子
問題是
孩子的心真的得花時間懂
真的好花時間哪
我的運動課又沒了....但是值得嗎
我也不知道
但就覺得應該做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老師就是協助家庭教育的輔導人

和老公聊到他校的一位孩子
因為沒有父親
對於聽障的母親總是予取予求
甚至出手打媽媽
孩子的媽媽在苦無教養方法下
每天都給老師ㄧ封簡訊
尋求教養對策
因為我們從小沒被敎好
所以孩子得託付老師再加以訓練
老師的對策則是拿出作父親通常有的強硬管教
狠狠的把孩子訓誡了一番
孩子總以哭來回應訓誡
沒有父親的孩子學不會剛強
沒有母親的孩子學不會慈愛
我初聽之下覺得應該是得把打媽媽的孩子很很教訓一頓
但是回歸到教導孩子的一面 要求身教
對於一個好話說盡的孩子
身教也許要很長的時間
但是還是必須
只不過
面對只敎兩年的孩子
這就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輔導僅有兩年
兩年能改變多大
不得不說
老師與父母都是有保存期限的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保護與溺愛的分界

嘴上雖很清楚孩子是不能寵壞的
但是往往就因為幫他找到了理由
還是繼續的溺愛自己的孩子
這是我在教育現場上看到的問題
話說起我的媽媽
對著同個家庭出生的弟弟也有同樣的問題
雖然胞弟已娶妻
但因為自己都無法照顧好自己
也不敢生子
媽媽雖然口頭上常念我弟不會想
但其實也知道自己從小就剝奪掉孩子生存的能力
造成雖然成家 但每日必需幫他洗衣煮飯甚至叫他起床上班
什麼叫保護
在未成年內所不懂事理將觸法的行為應以制止
但交女朋友算不算?
吃不吃飯算不算?
什麼叫做溺愛
不犯法的管太多就叫溺愛 他就是保護過度 甚至孩子茫然未來 甚至嫌煩
除了製造一個沒有未來夢想的孩子 也造成孩子欠缺思考的能力
我們總是要求他思考 要有主見 要會想 要用功為了自己讀書
但別忘了
人的求知熱情來自慾望
沒有求知若渴的欲望何來讀書興趣
這份渴望怎麼培養?
試問
身為家長的你可知道孩子除了愛打電動看電視還喜歡什麼
您是否全力支持
當大人在家忙進忙出時 是否讓孩子有參一腳的機會
還是已為他找好理由  讀書就好
讀書不是本分 只是自己想唸才是
一個沒有家事能力 甚至生活能力的孩子
你要問他什麼是本分
他哪知?又何干
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別在套用自己的觀點在別人身上 尤其是孩子
要他認真很簡單 
只要做他喜歡的事就可以
要他勤勞很簡單
只要帶著他做就可以
要他唸書也不難
只要引起他的求知欲就可以
但在此之前
得關掉電視 電腦
大人自己和孩子一起持之以恆的 不帶批評的作
然後21天後時間會證明給你看
但是身為大人的您
先問自己做得到嗎? 真的很難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在家教育(下)報導

教育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一件大事情。在全世界,數以萬計的各類學校每年為社會培養著大量的人才。不知您是否知道,在北美和世界上一些國家,除了遍佈各地的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之外,還有一類叫做HOMESCHOOL的家庭學校正在擴大和發展,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其中。您可能要問:家庭學校是什麼樣的學校?它的特點和教育成效是怎樣的?這裡,我們為您介紹一個做家庭學校已經9年的華人家庭,透過他們的故事,也許能讓您對家庭學校有一個認識和了解。


邵惠明和王美玉是一對電腦工程師夫婦,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東布朗斯威克市,共育有四個孩子,老大法蘭克,老二潔西卡,老三丹尼爾,老四麥克。上兩週我們介紹了王美玉於1996年決定辭去她在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在家裏教育孩子及她的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情況。本週接著介紹與在家教育有關的幾個問題。


在家教育 是否會與社會脫節

人們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在家教育的孩子們離開了學校,每天在自己的家裏學習和生活,他們會不會失去朋友?長此以往,是否會與社會脫節?

潔西卡:我不認為家庭學校的孩子們有任何社交上的問題。像我自己,因為我是基督徒,我們經常去教會,我參加了青年組,同時做教會的司琴。我有很多與人們打交道的機會,包括同齡人,成年人,甚至有比我還小的孩子,我教他們。


法蘭克:我的許多好朋友都是教會裡的。我跟他們保持著朋友關係。星期天我到教會裡去能夠見到他們。現在我仍然參與教會的活動。我需要與各種不同類型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


潔西卡:我也有機會到其他州去旅行。一兩年前我去了印第安那波勒斯城參加一個音樂的訓練項目,許多從全國不同地方來的家庭學校的學生聚在一起3週,學習音樂課程。


法蘭克:我到不同的州旅行,參與不同的活動。家庭學校的靈活性使我有更多機會到不同地方,見到不同的事情。


王美玉:因為我們常常到外面去,服務不同的團體。他們都跟我們在一起,接觸不同的孩子。有美國人,也有黑人的孩子、印度人、埃及人中國人更不用說。自然而然他們從來沒有覺得社交有什麼困難。


孩子們學業成績優秀

9年的時間過去了。家庭學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並在繼續平穩地向前發展,孩子們也在健康地成長。他們多次被邀請去交流經驗和進行演講。


老大法蘭克在兩年的在家教育之後,上了紐澤西州立大學的電氣工程系。畢業後同時被史丹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所錄取,而且學校提供了全額獎學金,但法蘭克最終選擇了神學。女兒潔西卡今年17歲,她已經獲得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的畢業證書。


潔西卡:我現在是高中的最後一年。在考慮今後幾年的生活道路,或許去上大學,或許做別的。很多人以上大學拿到學位來證實自己受過教育,但對我來說,我覺得受教育不僅是頭腦中裝了學術知識,而且還應具備更好的素質,碰到任何情況都知道怎樣去應對。


生活中富有創意

父母高興地看到,孩子們學業成績優秀,生活中富有創意。但最讓父母感到欣慰的是他們品格方面的成長。王美玉舉了老大的例子。從開始做家庭學校後第二年,她發現這孩子就變得更有自信心,去表達自己想法和意見。法蘭克從17歲開始,就參加教會中對兒童班的輔導工作,教他們品格。有時要教五、六十個孩子。


王美玉:看到他不同於其他的年輕人,選擇大部份年輕人所走的方向,而是自己有一個很清楚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難,但在困難中,他還是持守品格的價值。當媽媽的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動這樣做選擇時是非常高興的。


教小小孩很辛苦,尤其是一大群,但是他能夠做這個選擇,而不只是好玩或是不好玩。他發現這些小小孩有興趣聽有關品格的故事,一旦孩子有改變,他就很高興。我覺得當父母親最開心的就是這一點。不是你強迫他去做什麼,而是他願意付出,去幫助別人。


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我們最難最難克服的是自我中心,那麼更何況孩子,所以每一次看到他願意犧牲自己的享受,去替別人想,或者替父母親想,心裏頭就很高興。


孩子們的眼中的父母

弗蘭克:我看到我的父母變化非常大,我確實看到他們的價值觀更多逐漸地轉到了家庭上面。以前他們關心的是他們的工作,資歷和掙多少錢。現在他們更看重的是家庭,孩子和教育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培養心智成熟的孩子

儘管社會上有很多用於評估一個人是不是成功的系統,但是邵惠明夫婦對什麼樣才是教育成功的人,有著他們自己的見解。


王美玉說,當今的社會常常用人的表現來衡定人的價值。比如在學校裡面,如果一個學生功課好,大家就會公認這個學生不錯,老師也會喜歡他。無形當中孩子會覺得,他的價值是因為他的成績好。這使得孩子們從小就有了競爭的心態。等到長大以後,在工作中,也是根據表現來定你的價錢。但是我覺得,神造人,給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從這個角度來定的。人活著有一個尊嚴,這個尊嚴是非常寶貝的,是神給的。我們希望家庭學校能夠重新慢慢學習怎樣去肯定孩子自身的特殊價值與那份尊嚴。


雖然我們做在家教育,但是我們並不想要製造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或者非常與眾不同的孩子,甚至說一個很傑出的孩子,當然這都是一些所謂的副產品。但是我們希望教導一個孩子是成熟的,能夠自治,能夠做完整思考的一個孩子。也不是想跟其他的孩子比較,跟他同年紀的孩子比較,我們這樣做是對了,因為他的理智或知識的程度比同樣年齡的孩子高很多或懂很多,並不是想要來做一個比較,而是在我們父母親的眼裡,這就是一個成長中慢慢成熟的一個孩子。


邵惠明夫婦希望孩子們成為有愛心,能忍耐而有節制,同時愛好和平的人。他們相信這些品格能夠對社會有貢獻,而且是心智成熟的人將對社會、家庭、婚姻及所有的社會群體有幫助有貢獻。這就是他們認為的一個成功的人。


總而言之,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大家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對社會和他人有貢獻的人,一個能夠繼承人類優秀道德、思想和文化傳統的人。



(轉自新唐人電視臺)◇ 大紀元 > 台灣報紙新聞 > 時事評論 2005/05/07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瞭解比改變還重要

口述=吳佑佑 文字整理=高惠琳 389期張老師月刊

這真是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孩子;一個希望被看見、希望被關心,也代表著她的情感部分是需要被照顧、被填補的孩子。
父母的離異和再婚,生活上的主要照顧者換了人,跟外婆和阿姨同住,就孩子的感覺,好像自己是被父母親所遺棄的孩子。外婆和阿姨承擔且提供個案身體的照顧,但又要如何彌補父母的缺席?孩子心理的需求又要怎麼辦?看來她就得自己想方法了。
就這孩子人際互動上,我們可以從幾方面去探討:
她數次約了網友見面卻又爽約,想要交朋友,在約定之後卻又不敢前往,她畢竟還是個孩子,對網路交友有所期待但還是擔心害怕的。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上,學習的低成就常帶給孩子失去自信,也會擔心無法得到其他孩子的認同。因此,在與同年齡的孩子們相處上,她便藉由 「怪異」、「不討喜」的搗蛋行為,或是「吹牛」的方式,來達成引起大家注意,甚至崇拜/不被瞧不起的目標,或是成為團體中的「大姐大」。或許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缺乏自信及良好的社交技巧,可能是她相當大的一個問題;相同地,與異性的相處,也是個案需要學習的技巧之一。
要處理這孩子的問題,我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去考量或進行:
一、先去瞭解她。這樣的孩子絕對是比較適合先進行個別輔導。直接讓個案參與團體輔導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個案一方面不易與輔導老師建立關係,另一方面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是需要花時間學習的。
至於和她談什麼?或許不是要跟她講可以或不可以去喜歡異性老師、可不可以接近男同學,而是要先瞭解個案喜歡的原因(釐清是因為對爸爸的想望?還是對異性的好奇?……)。從想要「瞭解」她的角度去進行,而不是抱持著要去「改變」她的想法;透過這樣的認知釐清和溝通,順便可以帶著她在同伴中找出自己的角色。
二、協助她的功課。國小階段的孩子,功課不好、學習落後,絕對是重要的,因為這往往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際關係。功課好,孩子也可能會有人際互動的困難;但基本上功課不好的孩子,往往較易出現交友上的困難,有可能造成人緣不好。這時,如果她/他想要得到同伴們的認同和喜歡,就必須做出一些比較特別的行為;所以,假使可以讓這孩子在學習上的能力被滿足,很可能就可以同時解決掉一些相關聯的問題。
三、生理問題。看這孩子的某些行為,身為精神醫師的我不得不懷疑她可能有情緒障礙問題(過動,或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有躁鬱傾向(突然出現誇大、亢奮、欲望強等症狀)。如果真是這樣,我還是建議,適度的用藥會比去約束或規勸她,比較能產生有效的幫助。
當孩子有問題時,往往我們都希望家人可以主動站出來幫助、處理,但當這方不肯動作時,學校老師還是最容易接觸到孩子的人,也是孩子的希望。主動地對孩子提出幫助,或許孩子的改變能夠影響家人,也能得到家人善意的回應,一起共同為孩子努力。

作者:台中縣大元國小 邱志忠校長
看起來筆劃很簡單、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是可以如此的深遠,這個字,就是「悟」。

「悟」者,吾心也,也就是自己的心。其實,做任何事,不論品質的好壞、成效的隱顯,本就存乎一心。市面上看到各式各樣的「假」~「釀假酒」、「打假球」、「做假帳」、「持假學歷」…都和自己那顆原本善美的心,是背道而馳的。人云:「教育是良心的事業…」,做任何事,其實也都是良心事業。少了良心,我們大概也別指望,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在教育上,也更不必談上「建樹立人」。

「悟」,是一種反省的能力。不論在教學上、行政工作上、領導統御上,都要隨時反省:有沒有改進的空間?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有沒有更有創意、又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一個能夠隨時自我反省、調整步調的老師,一定可以跟上時代的脈動;一個能夠自我反省、掌握同仁意向的行政人員,一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行政運作方式的調整,找出最好的解決途徑。這種省悟與察覺的能力,個人覺得在現今教育的環境中,是相當重要的。許多事情的發生與演變,能夠「洞燭機先」,在事情發生前先做好預防工作(例如校園安全事件),絕對比事後的亡羊補牢要來得好,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對的少,這就是「先知先覺」與「後知後覺」的不同。當然,要練就這些功夫,也絕非一朝一夕,但只要隨時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就像下棋一樣,棋子還在手上時,多想幾步,做好沙盤推演,再走下一步棋,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有所悟。學理上的「蝴蝶效應」、「破窗效應」,都一再地告訴我們:「一隻南美洲蝴蝶翅膀的揮動,可以變成北美洲的風暴;窗子上的一個小破洞,可能導致整片玻璃的損壞」,換做比較通俗的用語,就是:「小事不處理,累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事」,這種例子在校園中屢見不鮮。例如「孩子喜歡在走廊上奔跑」,日後可能衍生跌倒、學生互撞的情形;「班級經營不佳」,會衍生學習沒有成效、同儕感情不睦、甚至產生校園霸凌事件…因此,防微杜漸是校園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悟」字,就是核心的精神。一位教育伙伴,如能隨時反省、因時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規,雖不見得樣樣都可以先知先覺,但至少可以做到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要強上太多太多。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比別人先跑一步」,最後的結果會大大不同。例如:同學之間難免發生爭吵,甚至發生「你打我、我打你」的事件,敏感度最高的老師,是在處理事情之後,就主動打電話告知家長,事發的原委與全部處理的經過,一來讓家長放心,二來免得學生回家再轉述一次,可能真相就被矇蔽了。稍有敏感度的老師,是在聯絡簿上告知;完全沒敏感度的老師,是讓學生回家轉述,最後可能演變成「兩造學生已經沒事,但雙方家長卻不肯善罷甘休」的情況,您說:先跑一步,有多麼重要!再舉一例:學生如果受傷、生病緊急送醫,學校(或導師)第一時間處理後,如果能在當晚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家長的感覺,會像全國電子的廣告詞一樣~「就甘心ㄝ」;但是,如果學校在一週後打電話,家長可能火氣早就上來了,會認為學校「不聞不問」,同樣是打電話,但錯過了黃金時間,效果就大大不同,「早跑一步」的效果就自不言喻了。

演唱與創作,帶出郭惠恩的心靈視界

「分享,對我來說就是生命的意義,也是藝術帶給我的力量。」——郭惠恩

文=石芳瑜 389期張老師月刊

如何想像一個六歲失明,四十年後又突然全身癱瘓的人,能夠走過苦難?
如今,她就站在我們面前,聲音洪亮、笑聲開朗,而且眼神有光。
人們總會說,疾病使人堅強,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不過,當你見到郭惠恩,你會看見先天的爽朗和後天的磨難,如何在她身上打造出動人的光芒。

沒來由地看不見了
故事要從民國57年聖誕節過後說起。當時聰明、漂亮、剛上小學的惠恩,從學校回到家,走路突然東倒西歪,拿出課本寫功課時,卻翻不到要寫的那一頁。詭異到了極點的行為讓郭媽媽無法理解,問了惠恩好多問題,剛開始她還耐心回答,到後來被問煩了,終於大哭:「我看不見了!」
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幾乎震垮了甜蜜的家庭,接連在醫院的檢查報告都是:「雙目失明,毫無光感。」
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後來,當時的榮總眼科林主任跟郭爸爸說:「如果你們做家長的有本事,就把小孩送去日本,接受腦神經外科手術,也許能有一線希望。」
聽到這句話,郭爸爸開始想辦法。他透過教會力量,並且親自告訴周聯華牧師這件事,而消息也傳到了蔣夫人那邊。最後,透過蔣夫人的祕書、教會婦女團等種種力量,惠恩和媽媽終於踏上日本求醫之旅。在還沒開放觀光的當時,這幾乎是一趟破天荒的醫療個案。
經過日本醫療團隊的手術,惠恩拆開了臉上的紗布,第一句話就是:「前面有一個東西好亮,好亮,好討厭,快把它拿走。」
不過,這並不代表郭惠恩看得見了,她只是恢復微弱的光感,以及大約一公尺以內的模糊視線,是處於半盲的狀態。

喜樂參半的習樂之路
由於視力問題,惠恩求學之路不再是一帆風順。小學及國中階段,出於自尊心和好勝心,惠恩堅持就讀正常學校,但成績自然不如從前。
然而老天卻給她另一個禮物——音樂天分。惠恩有付天生的好歌喉,是得自父母的遺傳。當時許多教會的弟兄姐妹得知惠恩的情形,便勸郭媽媽一定要讓惠恩學有一技之長。這些話,媽媽一直銘記在心;於是從日本返台時,媽媽便把省下的錢,買了一臺直立式鋼琴,帶回台灣。之後,惠恩、臨恩姐妹倆便踏上嚴格的學琴之路,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由於惠恩視譜困難,媽媽可說是想盡辦法,從刻印章、印大譜表……直到想到用錄音的方式。後來,惠恩參加了國立藝專為特殊才藝殘障學生舉辦的入學考試,並且如願地考進了夢寐以求的音樂科聲樂組。
可惜進入藝專並不是美好音樂生涯的開始。當時任教的老師無法針對惠恩這樣的盲生給予特別的教法與寬容,而「聽寫」和「合唱」都嚴重考驗著惠恩的視力。最後,惠恩因課業完全跟不上,飽受打擊下,告別不快樂的求學生涯。回憶當年,惠恩說自己最不快樂的,大概只有那段日子,自信受到打擊,而且看不到未來。
回到家裡,惠恩幫媽媽創立的「宣聖幼稚園」做事。一開始只是幫忙廚房的工作,隨著幼稚園經營的穩定與用心,惠恩從工作中得到無比的樂趣和成就感,並且開始幫媽媽設計校外教學活動。同時間,許多教會、團體,甚至學校等演唱邀約,也都在這時期展開。
離開校園的惠恩,終於找回自信。民國69年到71年間,惠恩和妹妹臨恩在台灣各大軍事院校連開了一系列的音樂會,多采多姿的豐富生活就此展開。

永不放棄的熱情與堅持
因為眼睛,父母對惠恩格外的縱容與呵護,後來卻引來弟弟的不滿。為了減少家庭衝突,惠恩選擇搬出去住。這當然又引起一場小革命,卻也可以看出惠恩獨立、堅強及追求尊嚴的個性。
爾後,惠恩開始獨立生活,直到全家移民美國,她還能和母親在紐約地鐵站附近經營小吃店。天性樂觀開朗的她常在店裡大聲唱歌,以至於開店第一年的情人節,不知收到多少氣球、巧克力和玫瑰花呢!
學音樂之外,惠恩還有件奇妙的事:學畫。「一個弱視者如何畫畫?」這事起因於她在一次餐會上認識了現代畫派大師蕭勤,後來兩人成為無所不聊的好朋友。當時,惠恩在青年公園附近的住家牆上有些破損,希望找個東西遮掩一下。她說出了尺寸,結果蕭勤回說:「你想拿我的畫去糊牆壁?要畫,妳自己畫吧!」
「我可以畫嗎?」這麼有限的視力可能拿畫筆畫畫嗎?沒想到惠恩卻因此一頭栽入畫畫的世界。由於視力有限,惠恩的畫都非常「大器」,卻也都有安排、感情、思想。當她第一次拿畫給蕭勤看時,蕭老師的評語是:「如果妳能畫出這樣的畫,就繼續畫下去吧。」
對惠恩來說,畫畫帶給她的快樂是:「為所欲為的空間。」對一個視力有限的人,這也許正是她最大的渴望。

戲劇性的打擊,再次降臨
藝術帶給惠恩人生的目標和快樂,而她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辦一場繪畫及獨唱聯合展演會,讓聽不到的人看見她的色彩、看不見的人聽到她的歌聲。
然而,97年,惠恩正為活動全力動員的時候,最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她被送進急診室,原因是前一天整天沒有尿意,過了兩天,下半身就癱瘓了;接著,右半身全癱瘓。醫生宣布,如果神經麻痺持續擴散,兩三小時後便會到了肺和心臟,性命也將不保。
所幸在這緊急時刻,醫師施打的類固醇產生效果,神經麻痺的現象被控制住了。
命是保住,人卻癱瘓。原來,惠恩得的是「多發性硬化症」,這是一種罕見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也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
醫生認為,惠恩四十二年前眼睛失明是「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次發作,這次全身癱瘓則是第二次,未來還可能有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人生如此多災多難,會不會怨天?篤信基督的郭惠恩搖搖頭:「我其實是被愛包圍著長大的人。」六歲失明時,父母的付出和寬容,讓她來不及埋怨。她還說:「想想,老天的安排是很奇妙的,如果第一次發病是全身癱瘓,我一定沒有勇氣活下去,而六歲時失明造成的不便,和這次重癱比起來,實在是輕微多了。」「生命既然已經搶回來了,那就想辦法好好地活下去吧!」
於是,即使四肢不能活動、大小便不能自我控制,惠恩依然樂觀以對,並且感謝所有幫助她的醫護、復健人員。
每天的復健,讓惠恩從全身癱瘓到可以拄著拐杖行走,其中之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她在電話裡告訴妹妹臨恩:「妳相不相信,我現在可以把一條腿扳到另一條腿上放著,不會掉下去喔。」對平常人來說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卻讓惠恩講得得意洋洋,也讓妹妹紅了眼眶。

生命中最大的分享
眼前,她最大的目標,就是籌備7月10日舉行的「展演會」。她期望那天可以不靠拐杖走上臺。
惠恩說:「我的展演會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我有多會畫畫,而是讓大家知道,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畫畫,並且從中得到無比的快樂。我還要唱歌,因為我喜歡唱歌,更喜歡看到別人聽我唱歌時的那分感動。分享,對我來說就是生命的意義,也是藝術帶給我的力量。」
訪問結束後,惠恩應邀即興唱了首聖歌「我知誰掌管明天」:
我不知道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隱暗。我不為將來而憂慮,因我知主所應許……。
惠恩的心靈世界,就這麼暖暖地流過在場每個人的心頭。

告別填鴨,態度萬歲

文=陳舒榆
印象尤其深刻,當我從無憂無慮的小學生踏進國中殿堂,開學第一天就必須接受「大腦行不行」的智力測驗。國中三年下來,我總共歷經了四次分班,流轉在智力、常態班級間學習;在變換的環境下,不斷要與新同學建立關係……。放學後,還要繼續到補習班接受再教育。
那是個同儕情誼勝過一切、愛強說愁的年紀,總在移動間感到分外惆悵,常想著:我還真像隻哀怨的鴨子,填滿後被驅趕、驅趕著被填滿。
至今二十年過去了,回想以往怨懟的課業壓力,現在整個轉嫁到小朋友身上。某天晚上,小朋友在我吐露完生活壓力後,臨上床前幽幽說道:「我也有壓力,不想學英文的壓力!」一時間,我心軟了,畢竟她從國小就進安親班,現在學的英文單字和句法,大概是我以前國二的程度,要一位小四生提前面對學習壓力,實有不忍啊。但孩子,我只能說:人在江湖,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啦!
會這樣回答,是有道理可循。在本期的潛能開發,將破除以往傳統「三歲定終生」的智力發展迷思,就近年來腦科學研究的推陳出新,人類智力發展已有了開創性的新視野。研究顯示,後天環境的刺激愈豐富,愈能啟動大腦高效運作;也就是說,儘管是成年人的腦袋,只要透過外在豐富的刺激,大腦仍能不斷地重塑,激發出連你都不知道的自我潛能。
嘿,你心動了嗎?在專題中,我們還引進全腦開發、五感學習、探索訓練、藝術潛能等面向,透過多元學習,讓大腦神經細胞不斷活化再活化,培養出自信,就能開啟另一方面長才。
當然,先天潛能與後天教養的論戰,是永不停歇的。加諸太多期待在孩子身上,只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在學習上受過的苦,相信家長們多能感同身受;陪著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處理,遠比打罵來得有效多了。不信?你試試!

摘自390期張老師月刊

發現》每個小孩都是一個哲學家 口述=楊茂秀
在回答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之前,我們先思考「孩子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孩子是非常神祕的東西,要瞭解孩子,我們也要他們願意「主動冒出」,才有介入的可能。在《和我玩好嗎?》的繪本裡,小女孩很急切地想跟森林裡的動物玩耍,可是動物一下子都跑光光了,直到小女孩安靜坐下,動物才悄悄地圍繞她身邊。孩子的潛能也一樣,爸媽要像做泡菜的方式,慢慢浸泡出瞭解孩子的智慧。
小孩是非常神祕的動物,他們的想法、潛能,到現在我們還不太瞭解。那麼我們要如何透過哲學的思維,讓小孩以自主的方式試探潛能?
我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告訴身為猶太長老的父親:「長大後,我也要當長老。」猶太教長老的社會地位非常崇高,而且通常是由男人擔任。於是父親說:「我們沒有女性的長老,我也不知道妳的資質如何?」
女兒回答:「你沒有兒子,不傳我傳誰?不如來考驗我吧!」於是父親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個面貌清秀的雙胞胎,從煙囪爬下來,結果一個臉很黑,另一個臉很白淨。請問誰會先去洗臉?」女兒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髒臉的!」聽見答案後,爸爸一臉失望的模樣。
女兒想了一會,說:「乾淨的,因為她看見黑臉,推論自己的臉也是髒的。」父親還是流露出一點點失望的神情。女孩再度思考一會兒說:「爸,我有問題耶,為何兩人同時下來,結果一個沾滿煤灰,另一個卻是素淨的?」父親聽完大笑:「妳真是塊料!」
每個小孩都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從小就愛發問、愛思考,只是大人總是急著把「正確知識」塞進孩子的腦袋裡,讓孩子變成回答問題的機器。哲學的力量即如李普曼所言:「幫助孩子對重要的人生問題,構築出自己的思考及答案。」讓孩子在安全的客觀環境裡學習主動思考,而且會問、敢問。如果大人從小就可以認真地對待孩子的發問、開發孩子提問的智巧,都有助於孩子自發性地發展潛質。

《灌溉》在假裝的遊戲裡,試探、修正、發展。
「潛能」是一顆含藏的種籽,「開發」這個詞彙感覺上有點人定勝天的意味。讓夢想(潛能)變成理想(真實),是需要時間、步驟。如何拿捏?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阻礙孩子無法連續享樂的,通常是父母及老師。
我覺得顧及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只是有些家長總認為必須盡量開發孩子的潛能。我覺得這種觀念是錯的,就像人類認為高山有種植蔬果的潛能,結果卻因不當開發而造成大地反撲。
大人對孩子有主張是人之常情,但我想說的是,別那麼強勢,讓孩子隨著時間慢慢地孕育。生命需要時間與人慢慢地建立關係,潛能也需要在「猜測」、「假裝」的遊戲裡,透過每一次的選擇,逐步試探、修正來確認。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通常是自覺的,只是孩子未必控制得了,而且你會發現,爸媽的擔心最後通常會變成預言。我的女兒靈靈從小就愛芭蕾舞,在她快上幼稚園時,有一天,我們到公園看表演。
那年的秋天,天空密布一群星星鳥,牠們準備往南飛;舞臺上,一群俄亥亞的芭蕾舞者輕巧地迴旋、跳躍。秋風冷冽,我們蓋上毯子欣賞。我隨口問靈靈:「等一下,妳要不要上去跳?」靈靈兩眼骨碌碌地直盯舞臺,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扒了衣服,跳上臺,因為芭蕾舞者看起來就像沒穿似地。我有制止她,但我知道阻止不了,就讓她去玩……。
再講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一個美國媽媽在出門前告誡孩子:「別把黑豆塞鼻孔,會很麻煩。」不講沒事,講完孩子開始翻箱倒櫃,找黑豆,塞塞塞,結果真的造成大麻煩。

《合作》年輕人、老人,與天地萬物一起歡樂共舞。
養育一個小孩就像修一個博士學位,需要很多的學習,否則我們很容易以自己的成長經驗來豢養小孩。在過去鄰里互動頻繁、大家會互相照應的年代,我曾在秋夜裡,背著小靈靈在社區散步。突然有位歐巴桑疾奔而來,說:「ㄟ,現在你把孩子背出來,會沾露、黑姑(氣喘)。」
不管論點真假,她願意主動分享育兒經是很珍貴的情分,現在人比較少這樣幫忙。所以我認為我們非常需要開發合作的潛能,人是需要和天地萬物合作。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2隻鱷魚》這本書的序文中,我提到一段故事。我遇見一位很有智慧的計程車司機,他告訴我:「這種涼涼天,待在家裡,泡杯福壽山茶,什麼都不用想,不必計畫、不必思念人,才是夕陽無限好。」我回答他:「你真是有智慧的老哥。我覺得一個人享受這樣的心境很好,但如果可以跟年輕人分享,晨光與夕陽放置同一畫面,豈不更好?」
算算女兒靈靈在台灣生活時間還不到七年,她學的是美國的文化,是個絕絕對對的女性主義者,一個年輕靈魂的哲學家。她再再提醒我注意,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差別其實沒那麼大,其實都可以互相學習的,激發彼此的合作潛能。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可愛的故事。有一個老人偷偷跟小孩說:「我可以聽到玉米發芽的聲音、風的演奏、鳥的交響樂……。」小孩聽了興奮得要老人教教他。老人這麼說:「小孩,你要知道,在自然界負責教導的老師是玉米、昆蟲、小鳥……。」
來自荒原的人類,在天地間以萬物為師;在人間相互倚靠,透過彼此的諒解、允許犯錯再修正,潛能才得以化身成一門門的藝術。(文字整理:楊雅亭)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