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受人影響 是自己無法把持

自己覺得不對 但別人都會這麼做
在同儕相較下 你是否常感到矛盾
老師要逆轉環境是很困難的
頂多只能把正確思想化為主流
但不能否認次文化的存在因素
擔心的家長 應該更增強孩子對正確價值觀的認清 強調孩子的好德性

孩子被欺負,父母能做什麼?

作者:吳若女  出處:康健雜誌 113期 2010/12
他無精打采不想上學,放學後悶悶不樂,退縮自閉,有可能在學校被霸凌了。如何幫助他面對?
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08年4月,113期。
兒童福利聯盟2007年9月公布「校園霸凌現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有六成的國中、國小學生曾有被霸凌欺負(bully)的現象。
其中又以「關係霸凌」和「言語霸凌」最普遍。100個孩子有80個曾被同學排擠(關係霸凌)。而有70多個孩子說曾被人嘲笑或取難聽的綽號(言語霸凌)
甚而還有
三成的孩子曾經被「肢體暴力」欺負過,甚至有校外幫派介入助陣尋仇,是校園中最應注意的紅燈。
其實,許多父母心裡都擔心過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否被人欺負?如果有,又該如何處理?
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辜的受氣包?
給孩子正面的支持與方法
兒福聯盟的執行長王育敏建議,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被人欺負時,先別驚慌失措,出現過當的情緒或行為反應,而是先了解事情的通盤始末,也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訴說、可依靠的對象。
有些孩子的互動是屬於玩笑、捉狹戲弄的性質,大人如果過於緊張或過度保護,也會讓孩子反應過度,無法與人正常交往
台北市敦化國中特教組組長李雅棻也提醒,有七~九成的欺凌行為是從玩笑開始,當施暴者發現戲弄好玩有趣時,會有進一步的行動,因此,「一開始就要有適度的反應。」
比如說,教會孩子面對不喜歡或讓自己不舒服的嘲笑戲弄時,要適度堅定的告訴對方:「對不起,我不喜歡你這個樣子」或「我不想幫你去做什麼」、「我不應該讓你看我的考卷」等等。
但如果碰到明確的欺侮霸凌,《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沉默受害者》的作者琴.莎舒則建議,父母應輔導孩子在非暴力、非報復的情況下,找出解決之道,對孩子的幫助會更大。
當孩子碰到欺凌時,是要小孩「拚命」還是「逃命」,一直是父母心中的疑惑。不過,許多校園與暴力研究都顯示,以暴制暴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讓惡人的拳頭下得更重,而且也是教孩子使用暴力。
李雅棻就看過一位媽媽在得知孩子被欺負後,並沒有立刻衝到學校找老師或施暴孩子算帳,而是先問孩子有什麼想法和感覺?經過討論,從孩子口中找到一個可行策略,本來她想去學校跟老師溝通,但孩子還是希望自行處理,最後事情圓滿落幕,孩子也沒再被欺負。
李雅棻強調,跟孩子們討論出一個正確的方法,會比立刻出面幫他們解決來得好,而且也可以從中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當孩子因受欺凌而哭泣難過時,也要給他們適度的安慰與溫暖,而不是只有求好心切的責備他們「要堅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分區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亮吟建議,抱抱受傷的孩子,給他們支持,肯定他們的正向優點,有助於他們平復難過。
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成為受氣包
至於孩子為什麼會受到欺負,也是父母接下去應積極了解的重點。
「受害的孩子很少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成為受害對象,但有些特質讓他們容易成為下手目標,」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也是臨床工作者彼得.薛拉斯(Peter Sheras)提出重要關鍵。
比如說,身型明顯與人不同(塊頭過大或過小)、身體有缺陷或失能(如一口爛牙)、笨手笨腳或動作不協調、過於害羞或敏感、有家庭問題讓小孩難堪、抵禦欺侮的社交能力不足、缺乏自信或沒有安全感、沒有朋友、穿戴特殊(過於貧窮邋遢或過於炫耀奢華)
由此上述研究,其實可調整或改善孩子的狀況,減少他們成為受氣包的機會。
《校園暴力》的作者莎舒就建議,盡可能別讓孩子與眾不同,讓他們跟著同年紀的衣著髮型走,但也不要過度炫耀時髦,免得成為勒索的對象。別讓孩子留有一口爛牙,想辦法改善嚴重的青春痘或皮膚問題。如果孩子有無法改變的特徵或肢體缺陷,也要想辦法讓孩子接納它們,肯定自己。
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不輕易被激怒或恐嚇,教他們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嘲笑。也鼓勵孩子多說請、謝謝和對不起,與人建立友善禮貌的關係。教孩子多以謙虛、尊重和欣賞別人的態度多交朋友,減少自己落單被欺的機會。
總之,當孩子有自信與能力面對自己、面對人際壓力時,就比較不容易成為惡霸的受氣包。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