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破窗理論”與細節暗示


破窗理論  國語日報破窗後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臟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
    後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18世紀的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幹凈了,站臺跟著也變幹凈了,站臺幹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後街道也幹凈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幹凈了,後來整個社區幹凈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還有一個被稱為校園裏的"破窗現象":班裏新來了一個留級生,由于他的勤奮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學受到震動,學習氣氛開始轉好,有時老師反復強調的重點,有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是他的一句話--這個內容要考試--便會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留級生的話比老師的話還有效!這說明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現象"于萌芽狀態。
    將"破窗理論"中的玻璃換成人,它變成了另一種說法,也是我對"破窗理論"的觸動:一個人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取決于他在一些細節上的表現。
    隨地吐痰,暗示一個人缺乏必要的修養;
    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暗示一個人喜歡表現自己;
    穿什麼樣的襪子,暗示一個人的品位如何;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
    對任何事都懷疑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對任何事都不滿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憤世嫉俗者;
    不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無數小事--也就是細節構成,將細節盡量做到完美,將來的結果才有可能完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