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華人首富的小故事-----為人厚道 處世精明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李嘉誠宴會結束,走出飯店,伸手從口袋中掏出手帕時,一個港幣銅板掉了出來,一直滾到水溝裡, 當李先生試圖去揀回銅板時,飯店的服務員快速上前,揀回銅板,擦拭乾淨後,交還給李先生。

李嘉誠收回銅板,打開皮夾,拿出100元港幣,謝謝服務員的幫助。

李先生拿回一個銅板,卻給了100元的小費。

對這個故事,李先生自己的解釋是:

每一塊錢都有用途,不應該隨便浪費,他要揀回銅板,是要讓每一塊錢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而對別人的 服務表示感謝,則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禮貌,他給100元小費,是他對人的心意。

 
這是兩件事,
他並不是為了一個銅板,付了100元的代價。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雖然也聽到李先生的解釋,但其實瞭解並不深刻,只感受到這是一個超級富人的大方,非常人所能及。

一直到後來李嘉誠先生購併了我所創辦的公司時,拍板前的一個插曲,讓我更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意涵。 當李先生的團隊,仔細對我們的公司做完財務及法律查核後,提出了一個購併的價金,但這個價金,與我們期待的金額落差甚大,可是我們堅持要用我們的期待金額進行交易。

李先生的團隊不敢拍板,最後購併案呈給李先生決定。

李先生在聽完全案後,說了一句話:
「我們不只是買公司,更是買一群團隊,對人的事,就別太計較,購併案就此成交。」
我事後聽到這段過程,再對照前面的故事,一切都豁然開朗,這不是富人的大方,
而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問題。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
這是另一個台灣企業家康和證券集團會長鄭世華家傳的態度,鄭世華的父親教育鄭世華,只要做到這八個宇,事業就會成功。而這八個宇也印證了李嘉誠做人處世的基本邏輯。
鄭世華自承做事要精算每一個環節,務期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錢賺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為人就不是這樣,要盡可能寬待每一個人,

要厚道,這樣才能廣結善緣。


>
而李嘉誠先生的作為,正是這八個字的最佳寫照。

>
在購併過程中,他的團隊早已從生意面進行精算,做出購併價格,這是處世與生意的精明。
 
但李先生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他能體會未來要一起打拚的團隊的心情,他願意放棄精明的計算,以換取人的認同與共識,

這是「為人厚道」的最佳註解。

因為人心如水,水能載舟,永能覆舟,太過精明的計算,可以得到短期的生意,但卻無法得到雙贏與人和。
處世精明是簡單的「獲利極大化,效益極大化」的邏輯,很容易體會,
但如果只是如此,也用這種方法來對人,那可能淪於小氣刻薄,因小失大而不自知。

給孩子穩定、規律的照顧環境

口述=吳佑佑
任何從0到100的進步,都是會有個過程的,而這個孩子目前的行為表現,就是處在這樣的進步過程中。
寂寞的孩子,雖然和爸爸同住,可是爸爸真正在家及可以與孩子互動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想想看,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生活中沒有人可以互動,而從下午四點放學回到家,到隔天八點上學,這中間整整有十六個小時的空檔,在沒有大人協助陪伴及約束的情境下,外頭的世界又是那麼得好玩,任何一個孩子自然會想要往外跑。
依據就兒童福利法的規章,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對其兒童應負保育之責任。(各級政府及有關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協助兒童之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維護兒童身心健康與促進正常發展,對於需要指導、管教、保護、身心矯治與殘障重建之兒童,應提供社會服務與措施。)這孩子應該就是屬於被疏忽照顧的個案,爸爸是礙於家計,必須長時間在外工作而無法照顧他,孩子必須在放學後單獨在家自己打理生活,無法有規律的三餐照顧,就已經明顯違反兒童福利法。當然我們可以體諒爸爸的缺席是出於無奈,但整個情形都已達到通報社會局的標準,而且透過社會局的資源,的確比較可以提供妥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利的安置方式;若父親可依自己工作時間上安排再接孩子回家,例如協助安置到安親班,有些安親班可以待到晚上九點,也提供晚餐,這樣至少就多出五個小時的安全照顧。若父親無法定時接送孩子,可以安排安置到社福機構, 假日再接孩子回家。
小文還小,生理和心理都很需要得到規律的照顧;有了穩定的作息環境、好的照顧、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自我價值、自尊、自我認同等,才可能建立起來。
當這些問題和方法都處理、嘗試之後,或許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探討,孩子天天往外跑的行為,跟他的個人特質是否有關,因為並不是每個孩子獨自一人在家時,都會想要往外跑的。因此,小文是不是有過動傾向、注意力不足等症狀?都要仔細評估。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所需要的照顧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孩子身邊的大人們合作之下,而不是靠老師個人單打獨鬥,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員、臨床心理工作者、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福利業務人員,知悉兒童有第十五條第一項(兒童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以及第二十六條各款情形或遭受其他傷害情事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告。前項報告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保密。許多社會支援是可以善加利用的,通報社會局,讓社會資援介入,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文字整理:高惠琳)

捨霸道走正道

宦海仁心


「張老師」基金會創辦人宋時選先生,也是該會最敬愛的「1號張老師」,於4月18日晚間八時病逝於台北振興醫院,享壽九十歲。
「一日張老師,終生張老師」、「張老師就是愛」,是他堅持的理念,更是一種行動力量。他常說,「張老師」的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信仰、信念與價值觀,希望藉由這樣的精神,在服務中活出生命來。且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充滿仁慈與愛的老先生!

文=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如果人生在世能夠親炙佛菩薩或聖徒,那麼他的一世就不會太不幸福。如果我們的心中有個永難遺忘的仁者長輩,那麼我們永遠不會太悲觀。宋公的宿命使他久居宦海,但是作為仁者,他的存在就是行菩薩道;所以,表面上是居於政界,卻是道地的宗教悲懷的人道主義者。
宋公入院,我與內子瑜君陪他說話,談到醫院伙食,宋公笑笑說,大醫院要幫一千多人準備伙食不容易,要真能顧到病人的需要很難。內子跟我說,一般人只會抱怨醫院伙食難以下嚥,宋公卻懂得體恤,光是聽到宋公的無意一句話,心中突然有了亮光。
十幾年前宋公身體還好,來到花蓮,一夥人陪他吃牛肉麵。大家一上桌,宋公第一句話就說,不知道我們會不會吵到其他客人。這種關懷的心思如此自然,我們如果不細心,會被其他的光暈遮蔽過去。
我經常感念像宋公這樣的長輩們。我總覺得台灣是個很容易培養胸襟狹隘的海島社會,不同派系不斷鬥爭,總是難以超越,即使在學界,也經常有門戶之爭。或許這是人間常情,但畢竟是個難堪的現象,但以總是有些長輩的胸懷,打破這些小鼻子小眼睛的短見,給了我們精神的力量。他們讓我們看得懂什麼是王道,如何捨霸道走正道。每當想起這些長輩們,我心裡充滿感恩,只是哲人其萎,古道顏色,懷璧其心。
宋公,好想念您。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教學活動預告/教學行事曆